1937年的南京城外,光华门一带忽然出现了一幕让人难以理解的景象。一名中国将军手里拎着配枪,对着前方的同胞战士瞄准,而周围则是一群随时可能冲上来的日寇兵卒。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中国将军要把枪口对准自己人? 就在这场突围行动即将展开之际,前线的中国战士们正在奋力抵抗,精准地击退侵入南京城的日军。既然部队里没有叛徒,那么这位举枪的将军到底为何要这样做?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在揭开这一幕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举枪”的中国将军——李绍嘉。1898年,李绍嘉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困但勤劳朴实。那个战乱纷扰的年代,眼见乡亲父老和国家遭受苦难,他选择了以军旅生涯来回报家乡与民族的命运。 他19岁时投身粤军。自立下苦干、勇于拼搏的精神后,李绍嘉在军旅生涯里逐渐崭露头角,作战风格干脆果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他已经是一名将官,担任468旅的副旅长。 面对日军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兵力,中国军队的处境的确不占优。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向南京推进。12月1日,日寇发布了所谓“大陆第8号令”,命令各队部队攻占南京城。 在城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绍嘉所在的部队肩负着阻挡日军进入城内的重任。光华门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防线。11日,日军集结了大量兵力,对光华门发起猛攻,企图撬开通往城内的通道。李绍嘉早已做好全面抵抗的准备,他在一线来回穿梭,时而化身机枪手,时而化身投掷手,指挥战士们以坚韧的火力与日军苦战。 李绍嘉的勇气感染了周围的战友,许多中国士兵也因此更加热血沸腾,敢于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正面抗衡。然而兵力和火力的悬殊,最终使光华门的防线难以长久坚守。临近撤离时,李绍嘉向战友发出撤离命令,但在最后的时刻,他看到还有一部分战士不愿离开,仍在阵地上苦苦射击。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于是改变了原先的决定:再坚持一段时间,为其余人争取更多的撤离时间。 时间来到12日深夜,日寇调来大批兵力,并对城墙进行猛烈炮击。此时,李绍嘉意识到突围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必须让更多的战友脱离险境。战士们拼尽全力掩护他撤出。然而在通过绳索速降的过程中,李绍嘉的绳索突然断裂,他从高处坠落,腿部骨骼被严重摔断。虽然战友自愿背着他试图继续撤离,李绍嘉却毅然拒绝,举起手中配枪,发出最后的命令让战士们撤离。 当场面清空、弹药耗尽后,李绍嘉拉响了身边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扑上来的日寇同归于尽,守护着尚在撤离中的同袍与城防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