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的岑村,有着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而这一切要从村名的由来说起。
岑村的名字源于明代,当时它最初叫“今村”。在古代,大家都习惯称皇帝为“今上”或“圣上”,而“今”字就意味着“圣”。为了避开皇帝的名字,村民们便在“今”字上加上了“山”字,结合村后有一座火炉山,于是变成了现在的“岑村”。
除了这个常见的说法外,村里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传说当时“今”和“金”发音相近,而附近的山贼认为“金村”一定非常富有,常常来这里抢劫。为了防止山贼误以为村里有大量财富,村民干脆把“今”字改成了“岑”,从而诞生了今天的岑村。
然而,在广州的众多村落中,岑村原本并不显得特别引人注目。直到1970年代,村里的领导带领村民们一起治山治水,积极发展农业、开办企业,并且种植果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岑村成了学习“大寨”先进经验的典型,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而最让岑村人自豪的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岑村视察,这成为了岑村历史上的一笔浓重的记忆。
事情是这样的:1972年4月初,村里突然收到消息,说有一位重要领导要来视察,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位领导。由于岑村此前接待过多个国家的客人,村里的书记和大队长并没有过于紧张。大家经过商议,决定确定视察路线,清扫道路、喷洒消毒水,并安排了几位有接待经验的姑娘作为接待员。
直到4月7日上午9点左右,省里的领导提前到达,才告知大家这位“重要领导”原来是周恩来总理,陪同马耳他总理多姆·明托夫一同视察岑村。消息一传开,村里的人们都兴奋不已。
不久后,周总理的车队缓缓驶入岑村。村民们高喊着“周总理来了”,附近的孩子们纷纷被召集到大队部门口,整齐列队欢迎。周总理的车停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他微笑着招手与村民们打招呼。当他走到一个小学生面前时,竟然弯下腰,亲切地摸摸孩子的头,说:“小朋友好!小朋友好!”这一幕令许多村民激动不已,纷纷争着和周总理握手,大家都感受到他那双温暖的大手和满面笑容的亲切。
在大队部,周总理与接待人员逐一握手,听取了村里关于生产和发展规划的汇报后,他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有机会去大寨看看。”这一句话让市里的领导迅速安排了九名村干部去大寨参观学习。
视察过程中,周总理并未按照原定路线走,而是想多了解村民的生活。在离开大队部后,他进入了一条小巷,遇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村民。周总理主动接过孩子,跟着村民走进了他们的家。黄姓村民和妻子高兴得忘了招待,总理坐下后,居然什么也没要求,村民忙着招待,自己都手忙脚乱。离开这个黄姓村民家时,周总理又走进了另一家黄姓村民的家。女主人递给他一碗白开水,总理毫不犹豫地接过,喝了大半碗,还与女主人在门口握手并合影留念。
接着,周总理来到了岑村的沙河粉厂,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沙河粉。得知岑村的水质好,做出的沙河粉特别有名,周总理便亲手捏了一小块沙河粉,仔细查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和工人们一起合影留念。
周总理在岑村停留了约三四个小时,期间他还参观了卫星站、小学、花果山、农机站、水田、鱼塘等多个地方。看到岑村的各项建设成果,周总理非常欣慰,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村,未来这个地方会更加美好。”
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这次视察岑村,村里在火炉山种植了“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林”,并立了纪念碑。同时,原大队部也被改建成了总理视察岑村的纪念旧址,供后人参观瞻仰。在祠堂门口,还请了名家写了一副对联:“长善名留远,恩来雨泽耕。”这副对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深刻表达了岑村人民对周总理深厚的敬意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