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曹参在齐国辅佐齐王刘肥九年,有丰富的治国经验,这是重要的一点
九年间他采用黄老之学,经过他的治理,齐国境内安定和睦,他被广泛称赞为贤相。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而且曹参所治理的齐地有七十城,他完全具备大项目落地的经验!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
战争时期他可以勇冠三军,和平时期他又是治国的好手,可以说这是他独有的政治资本,陈平就没有这种政治资历,不说别的,汉初能够赶上曹参的基本上没有。其实曹参的综合实力完全可以与汉初三杰并列,只不过在刘邦的背书以及政治需要的情况下,曹参被置于萧何之下。
曹参在齐国所使用的黄老之术,也完全符合汉初“休养生息”的国策。
这一点跟萧何的治理完全切合,这种延续性是刘邦与萧何推崇曹参的主要原因。
其次,萧何的地位
丰沛集团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的压制,曹参的地位甚至会超过萧何。而曹参的军功第一,更是毋庸置疑。
出于对丰沛集团和军功集团的政治安抚,也需要立曹参为相国,再说从顺位来说他也是首选。
最后,刘邦遗志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在刘邦临死的时候,吕后问刘邦,萧何死后谁可以接任相国,刘邦首先定调,由曹参接任。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其实,萧何临死的时候,汉惠帝心里的人选便是曹参,但是出于尊重和程序还是要问一下。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萧何也是懂规矩的,在跟随老刘家这十几年,萧何虽然一直在勤勤恳恳的工作,但是也一直处于被怀疑的尴尬境地。萧何跟曹参的不和,在史料中是因为争功导致,但是也有可能是刘邦故意设计,或者是萧何跟曹参自保的默契,当然这仅为推测!
常年的谨慎令萧何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虽然刘邦已死,但是吕后的手段,亲历者萧何是清楚的。面对惠帝的问询,萧何没有正面回答,仅仅回复了“知臣莫如主。”只有当惠帝提到了曹参的名字,萧何才表态“臣死不恨矣”。
你说萧何小心也好,说他老狐狸也罢,这都是被帝王心术玩破了胆。
而且刘邦虽死,但他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
吕后称制后,想要立诸吕为王,她试探性的问王陵。王陵回复:
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虽然吕后在陈平、绛侯的支持下,最后还是封诸吕为王。
但是当吕后临死时依旧担心刘邦的白马之盟。
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惠帝时,单于曾经给吕后写过一封非常无礼的书信,吕后大怒,召集众将商议,樊哙准备发兵十万讨伐匈奴。季布持反对意见。
“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季布此话一出,朝堂上都感到恐惧,吕后之后也没有再商讨派兵攻打匈奴的事情。
基于刘邦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大家一般还是会遵照他的遗志,以曹参为相便是刘邦的政治遗产。
事实证明,刘邦与萧何的选择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