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如星辰般璀璨,但以文臣身份入选“武庙”并列为十哲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张良,另一位是诸葛亮。水镜先生曾说过:“诸葛亮可以比得上姜子牙兴周八百年,也能与张良辅佐汉室四百年相媲美。”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从隆中策三分天下的宏图开始,直到去世,始终未曾懈怠。他为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誓言复兴中原,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十年六出祁山,尽心尽力征伐中原,但最终未能如愿,壮志未酬便早逝。诸葛亮不仅生前以“算无遗策”著称,死后甚至通过替身的计策让司马懿都为之一惊。然而,他的后事安排,却留下了遗憾——他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放过了一个不该留的人。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未能得胜,但他摸透了对手司马懿的脾性。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依然带病亲征,并巧妙地利用粮草危机,设计了以三十万担粮草为诱饵,成功设下圈套,打算将司马懿困于上方谷。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就在诸葛亮计划得如火如荼之时,连续半年的干旱突然间被暴雨打破,司马懿借雨势逃脱,所有的计谋瞬间化为泡影。诸葛亮在失望与愤怒中病倒,虽然他试图用七星灯续命,依然未能成功,最终悲愤而死。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面临继承问题。刘禅虽然是皇帝,但大权早已交给了诸葛亮,他自己只负责礼仪事务,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刘禅对诸葛亮的尊称“相父”也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的高度依赖。此时,蜀汉的五虎将几乎已故,军权掌握在魏延手中,但诸葛亮一直不信任魏延,认为他有反叛之心,甚至曾几度试图处置他。魏延的直言不讳,更让诸葛亮深感其威胁。
有一次,诸葛亮曾询问魏延,如果自己去世,谁来接手权力。魏延建议由军中有威望之人来接手,而他自己,显然是自信地认为自己最合适。诸葛亮听后更加坚定了对魏延的警惕,早已安排好应对魏延的后手。
临终时,诸葛亮召集文武大臣交代后事,他并未召魏延,而是找来了杨仪和姜维等人,指示杨仪接管大军并带回成都,魏延则负责断后。杨仪长期随诸葛亮征战,他虽然才干卓越,但为人薄情寡义,因此不受大多数人喜欢,并且一直与魏延有矛盾。魏延得知这一安排后十分愤怒,他认为自己作为军方的核心人物,理应接管军队,而不应由一个文官杨仪来指挥。最终,魏延心怀不满,竟带兵追上杨仪,意图通过暴力夺取军权。
两军对峙时,杨仪挑战魏延:“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喊完我就交出军权。”魏延自认为当时无人能敌,气焰嚣张,便大喊“谁敢杀我”,却未料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我敢杀你”,随即一刀斩下魏延的头颅。行凶者正是马岱——诸葛亮早已料到这一幕,为防止魏延叛乱,提前安排好后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计。
魏延死后,杨仪回到成都,踩着魏延的头颅,大骂魏延的同时,还诬陷魏延谋反,致使魏延三族被满门抄斩,完全展现了杨仪为人卑劣的一面。魏延的死,使得蜀中再无能够与姜维抗衡的将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局面。
许多人后世讨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否能改变蜀汉的命运,认为若当初诸葛亮采纳这一计策,或许蜀汉的结局会不同。魏延无疑有过人之处,他在蜀汉的地位并非简单的“龙套”角色,而是在残酷的环境下,为了国家的存续而努力。
至于魏延是否忠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当时的局势已几乎定型,魏延如果拥兵自重,必定迎来灭顶之灾;若投降曹魏,则更无立足之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死心塌地为蜀汉尽力。若当时魏延掌权,蜀汉或许还能延续二十年,而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竭力抵抗,却也无法挽回局面。不到三十年,蜀汉便灭亡。
相反,杨仪虽然通过狡计争得了一些权力,但却没有能力执掌大局。最终,他对蒋琬不满,并口出不敬的话语,最终因被举报而落得一个贬谪的结局,最后自杀,连自保的机会都未能把握。
诸葛亮的一生波澜壮阔,他凭借无数智谋建立了蜀汉的基业,但在最后的安排中,杀了魏延,放了杨仪。历史的评价将永远充满争议,毕竟,谁能预见这两个决定会为蜀汉带来怎样的后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