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夏天,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木帆船被发掘出水,引起轰动。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从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古代远洋木帆船。
出土物与科学考证显示,这艘13世纪由泉州工匠建造的三桅远洋商船,满载香料、药物和商品,从东南亚归航。它揭开了一段被海水掩埋的远征,印证宋代中国造船业与航海业的鼎盛——当时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就诞生于泉州。
从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到分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文汇报记者探访发现,船上出土的香料和药物,未经脱水总重达2350公斤,占出土遗物绝大多数。
香料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还有珍贵的龙涎香——它产自苏门答腊、索马里、桑给巴尔一带,是抹香鲸肠道分泌物凝结而成,黑褐如琥珀,点燃后香气绵长。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摄
随香料出土的还有96件木质货牌签,标有人名、地名、商号、货名,用于运输管理,便于识别货主、货物。
古人管理船只时,除了发放货币工资,也会“以舱代薪”,将部分舱位分给船员,允许他们带一些不违禁的物品,跨港口贸易,所得利润便是“提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笑言,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类似现代企业“员工持股”,体现了古代商业管理的灵活与前瞻。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摄
船员们在海上吃喝玩乐,也在出土物中留下线索——鸟骨、狗骨、猪骨、羊骨、牛头骨等,揭示了丰富多样的饮食结构。“出土的银杏、荔枝、桃子、杨梅、李子等果核,提示着这艘船可能是夏秋之际遭遇战乱,船员来不及售出船上香料,便匆匆弃船逃生。”在林瀚看来,这些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果核,也为考古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船上还发现了20枚象棋子,南宋时期象棋在民间广泛流行。棋子大小不一,做工简朴,显然并非市场上购买的成品。据考古学家推测,它们是船员在长途航行中为排遣寂寞,用木片锯制、手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