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影像拍摄于1931年的 Shanghai,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十里洋场的城市风貌与日常生活。影片所展现的不只是街市的喧闹,更是一座城市在工业、商业、文化与社会习俗之间相互交汇、互相影响的画面。
1930年代的上海,工业产值在全国遥遥领先,达到约7.3亿元。这座城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交易中心,也是当时全球第三大的证券交易所。人口方面,1931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约311万,居全国之首、全球并列前列。中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市民的穿着也出现显著变化:西装革履与旗袍、长裙并行,街头巷尾处处可见。
影像中的虹口食品市场,拍摄于市区北部偏东的一处繁忙地带。虹口历史上河道港汊众多,曾经有多达50条大小河流,如今仍留有黄浦江、吴淞江等水系,以及以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为主的15条水道。市场里人声鼎沸,摊贩们售卖各类蔬果、海鲜与日用品,木栅与金属架搭成的摊位整齐排列,空气中混合着香料、鲜味与叫卖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画卷。
青莲阁的游人景象则呈现另一番情趣。青莲阁是一座三层茶楼,来客可在此边品茗边娱乐:吸烟、观杂技、听唱曲、欣赏西洋画报与表演,街头的乐声、茶香与烟草混合在一起,勾勒出当时社交场所的独特气息。
河南路街景记录了另一条重要的商业干道。河南路,即河南中路,是一条南北向的主干线,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超过一千两百多米。这里聚集了许多知名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等,书店、印刷厂、文具商铺与商号云集,成为知识与商业活动繁荣的重要节点。
在法新租界的内街,影像呈现出战后重建基础上的繁荣景象。得益于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宜居环境,许多欧美侨民与中国中上层人士选择在此居住,商业往来频繁,生活氛围相对安定。
路边的露天书摊也是一处热闹景观。福州路及周边一带集中着报馆、书局、书场、舞厅等场所,酒肆、洋行、药铺、商号、烟馆等商贸机构鳞次栉比,纸张的气味、木质旗牌的色彩、人群的交谈声共同编织出繁华商业区的日常画面。
湖心亭的影像呈现了一个从单层砖木结构逐步扩建的过程。最初湖心亭只有一层,随着空间不足而增建为两层,民国时期又在顶部略微增高,以适应更高的观景与使用需求。亭台的轮廓、砖木结构的质感仍清晰可见,折射出当时建筑技艺与城市审美的变化。
另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是欧战胜利纪念碑,也称和平女神碑。它于1924年落成,用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碑身刻有纪念文字以及在战争中遇难的上海侨民姓名。1941年日本侵占上海时,纪念碑被毁,这段历史也让这组影像承载了更深的历史记忆。
在城隍庙一带,镜头捕捉了花鸟市场的一角。城隍庙历史悠久,是市民、商贾、外国游客常来光顾的地方。此处周边聚集着二十余家珠宝玉器、古玩店,琳琅满目的玉器、珍奇异宝在摊位间层层叠出,构成了古玩与珠宝交易的热闹场景。
最后是外滩的旧影,拍摄地属于英租界。那个时期的外滩,以一批世界一流的建筑闻名于世,纵横的海风与长长的滨江线条并列,成为上海乃至世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些建筑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代表着上海现代都市形象的核心部分。
这组照片以清晰的镜头语言,串联起城市各条血脉的运转:从工业与金融的强劲动力,到洋商云集的街区风情,再到茶楼、书市、花鸟市场的日常繁忙,以及英租界与外滩的历史坐标。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中成长的上海,如何在岁月的冲击与变迁中,留下了这座城市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