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楚河汉界的反转,直让人大跌眼镜。
力拔山兮的血性青年西楚霸王项羽,在绝对优势下竟然不敌混混似的中年油腻男刘邦,最终身陷"四面楚歌"而兵败垓下,落了个自刎乌江的凄惨下场。
盖世英雄项羽,这位深得世人喜爱的年轻俊杰就这样黯然倒下,他的悲壮结局还让北宋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下叹息千年的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要知道,当时反秦大业问鼎天下的"王侯将相",知名度远超刘邦的项羽可是呼声最高的西楚霸王,他最有可能一举鼎定天下,建立继强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毕竟从举起推翻暴秦的旗帜那一天算起,项羽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刘邦优越得多。
而出生底层的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年龄也近半百,还是混吃混喝的无赖,可以说是不怎么看好的中年油腻大叔。
根正苗红的项羽,乃贵族身份,是正宗楚国名门后裔,年龄又是宝贵的26岁,还系英姿飒爽的血性爽直汉子,其力拔力兮的武勇,感天动地的爱情,都让无数青年俊杰感佩不已。
尤其是项羽执掌实力雄厚的江东军团后,连横扫六合的秦军都被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一度雄霸天下无人敢与争锋,只得接受封地的刘邦那时也就是"案板上的弱肉",公认最强的领袖西楚霸王项羽要除掉偏安一隅的刘邦,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
然,历史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偏偏后来是弱不禁风的刘邦,几度躲过危难后实力得以不断坐大,最终"逆袭"登顶,以锐不可当之势反杀战力强悍的项羽,赢得开创大汉四百年天下的伟大胜利。
这是为何?是刘邦太幸运,还是不懂得忍辱负重的项羽过于悲情?
其实不竟然。
个中原由并非这样简单,混混一样的中年油腻大叔刘邦之所以逆转自有他成功的独门秘芨,而英才盖世的青年俊杰项羽自然有他致命的硬伤。这些加分减分项随着时光流转,形势轮回下,项羽不敌刘邦,其实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笔者不妨挂一漏万试析试析,权作一家之言,意在拋砖引玉,敬待指正。
且说来自乡下的中年油腻大叔刘邦没有基础,也没有项羽的年龄优势,且不及他的勇猛豪爽,却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兼听则明的厉害素养。
而刚愎自用的项羽尽管基础雄厚,却没有容人的雅量,他自认为是天下无人能敌的霸王,根本听不尽身边震聋发聩的良言美意。
这就埋下了他尽管占据绝对优势,一旦兵败如山倒,就会满盘皆输的致命隐患。
略举任用军事奇才韩信一例,即可印证。
韩信最初原本在项羽手下效力,因默默无闻得不到重用才转投刘邦麾下。
刘邦最先也不看好韩信,只给了他一个都尉的小小职务。然,就在韩信郁郁不得志又要离开汉军时,"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急谏:韩信乃当世军事天才,大王若要一统天下,须拜韩信为大将军才是。
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刘邦,当即筑台拜将,启用还只是一个小兵的韩信为大将军,托他全权负责统兵作战。
这就是兼听则明的刘邦,有着非凡的气魄和胆识,既愿意听取属下的意见,还能果断运用正确的建议。
而西楚霸王项羽,也就是妇人之仁,他哪怕是把手里的印信捏烂了,也舍不得嘉奖重用人才,对手下的宝贵诤言就更是置若罔闻了。
就拿他手下最厉害的谋士范增而言,也深得信赖,视之为"亚父",可就是这样一个帮他出谋划策能出大力的干才,项羽也没做到"兼听则明",还对范增多次提议击杀刘邦的谋略,表现得十分优柔寡断。
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便是如此,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时杀掉狼狈不堪的刘邦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高傲的项羽却不太认同范增的高招,也就在大好形势下白白失去宝贵的机会,让善于抓住逃命机会的刘邦,在张良、樊哙等精明的手下运作下,迅速脱离了危险。
直气得范增吐血,后来愤而离去,再也不愿帮项羽出谋划策。
这就是放虎归山的项羽,有情商而无智商,哪比得上刘邦这样"兼听则明"的厉害政治家?
项羽就是只逞匹夫之勇的悲情斗士罢了,故伟人对其作了客观的诗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其次,刘邦知人善用的能力,也是一绝,这是西楚霸王项羽难以相提并论的。
几十年岁月历练积下深厚底蕴的刘邦确有见微知著的水平,他可以大胆识人用人,真正做到赏罚严明。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汉初三杰"。前面所讲的韩信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论功行赏时功劳排名第一的萧何,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内当家,若没有萧何这样负责后勤保障的优秀总管,刘邦要打赢战争也就是奢谈。
还有,善于运筹帷幄的张良,也是当世最顶级的谋士,正因为刘邦善用这些大才,才有了他由弱到强的硬实力。
要知道,"汉初三杰"起先也不是跟刘邦的,萧何还曾是刘邦的领导,张良最初也没想去刘邦那里效力,韩信更是萧何力荐之下才得到刘帮重视重用的。
这三位经天纬地之才齐聚刘邦帐下后,均表示心甘情愿为他效力,尽犬马之劳。
不得不说混混一样的刘邦就是领导力超强的领袖人物,他识人用人知人善用的能力,无人敢与争锋。
反观实力雄厚的项羽,当时深得六国遗民的拥护,本人又是独当一面的开路先锋,还赢得巨鹿之战的大胜,原本可以挟楚怀王熊心以令诸侯,却错误判断形势,暴露出用人失察的最大短板。
他胡乱分封各路诸侯为王,注定会挑起新的战争,毕竟那时他还没有一统天下,是做不到"分而治之"的,唯有不断削弱各路诸侯的力量,形成自己绝对碾压之势才是上策。
可太不把他人放在眼里的项羽,封王之路自以为是太想当然,他"发配"刘邦到蜀地当"汉王",就完全是失策,还间接坐大刘邦的力量。
还有他封的齐王田都,却被齐国宗室田荣轻易赶走,田荣趁机自立为王,给项羽带来腹背受敌的致命威胁。
项羽对手下的名将彭越、英布等,也没有做到知人善用,还掉以轻心,以致关键时刻这些有能力的将军反而站队刘邦,使刘邦置之死地而后生,实现惊天大反转。
若项羽知人善用的能力,有刘邦的一半,定不会反受其乱,白白失去唾手可得的大好江山。
故后来打下汉室江山的刘邦,可以意气风发地高歌自许: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三,刘邦出身底层,熟悉社会生活,还有不认命、不轻易服输的性格特质。
来自沛县农村的刘邦,前半生虽说不怎么样,过得颠沛流离,却依然顽强地生活在乱世之中,即便处在劣势,也豁达地直面现实。
尽管表现得玩世不恭,有些油腻,这其实是他无奈之举,一方面是生活所需形势所逼,另一方面却让他更了解百姓所需,更加熟悉社情民意,对民生多艰有了洞若观火的认识,这为他后来赢得民心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而出身楚国贵族的项羽,由于天生的优越感酿成骨子里目空一切的禀性和舍我其谁的傲气,还忽视基层忽略民生,也就不察民间疾苦,哪可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久而久之,西楚霸王项羽高高在上的气势便愈来愈重,则逐渐脱离群众,更多以单一的贵族精英认知任性决策,必然失道寡助失去人心。
这个时候,即便他是力拔山兮的英雄,也无法一呼百应,得不到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了。
这正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的真实体现。
若血性汉子项羽有苦难的经历,懂得能屈能伸,即便在垓下之战大败,也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一则对手刘邦也损失惨重,若项羽不在意高人一等的自尊,能放下面子,以卷土重来之势重聚力量,未必会输。
二则那时的项羽还有江东五郡,基础还在。只可惜信心被击跨的项羽,还死要面子,不仅拒绝了船夫载他过江东的好意,还说"无颜见江东父老",随愤然自尽的爱妾虞姬而去,挥剑自刎于乌江。
演了一曲人生绝唱的项羽,就此失去人生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要是能进能退的刘邦,凭着无赖的特质,才不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负罪感,他只要一息尚存,绝对是"打不死的小强",一定会不死不休坚持战斗到底。
综上而言,刘邦战胜项羽,也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混混一样的中年油腻男刘邦,虽说前半生一事无成,但他顽强的意志,兼听则明的气魄,知人善用的能力,不认命不服输的特质,以及熟悉社会生活注重民生的特长,都是26岁的西楚霸王项羽无法比肩的。
这也是看似一无是处的刘邦之所以打败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最难得的地方,毕竟高高在上的项羽不知民生稼穑,不懂"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一质朴的道理,又错误判断形势,没有知人善用的能用,仅凭个人勇武逞英豪,注定是悲情英雄,失败也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而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即便是摧枯拉朽的形势下,没有尘埃落定的人事也有不容忽视的变数。
所以,莫因弱小而自卑,莫因强大而自傲。以弱胜强的例子在历史长河比比皆是,弱者,不一定永远都弱;强者,也不会一直都强。
强弱变换,其实也是弹指一挥间。故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之重要可见一斑,切记弱小也要坚定初心,强大更不能坐井观天目空一切。
毕竟弱小,也是利刃;强大,也可能是软肋。
就看你如何面对,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弱时不卑,强时不傲,始终清醒客观以理性的思维科学的认知应对自然规律,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游刃有余地开创未来。
如此,弱也是强,强则更强。
若这样,中年油腻大叔刘邦,青年才俊西楚霸王项羽,都会是人中龙凤,在反秦大业中成为天之骄子,赢得平分秋色的壮阔人生。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刘邦只能是刘邦,项羽也只能是项羽,以弱胜强的刘邦必然一统天下,匹夫之勇的项羽必然败走麦城。
这其实也告诉世人,遇强不怕、遇弱不欺,秉持公道正派才是生活的王道,那些阿谀奉承拜高踩低投机取巧的行径,不为人所取也不值得看好。
是为记。唯斯人,吾谁与归?时乙巳年十月二日日随笔于象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