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自那之后,年仅26岁的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整整十四年,从一无所有的“白手起家”,一路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他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
从隐居南阳、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卧龙先生,到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天下的丞相,再到刘备病逝后,毅然肩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使命——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赤诚之心昭示天地。
公元234年秋天,北伐途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未竟的复汉征程上。自此,蜀汉仿佛失去了主心骨。奸臣小人纷纷抬头,忠臣良将无处施展抱负,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贫弱的蜀汉很快走向衰亡。
人们常常追问:诸葛亮死后,蜀汉难道没有可以接替他的人吗?其实有过,但那几位有潜力的栋梁之才,却先后死在诸葛亮手中。
那么,历史上“堪为帝王师”的诸葛亮,究竟处死了哪三位关键人物呢?
---
其一,魏延。
魏延的经历颇为曲折。他早年先跟随荆州牧刘表,但被排挤;后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却依旧不被重用。虽然魏延武艺与领兵才能出众,却屡遭冷遇。直到他投靠刘备,才迎来转机。
刘备素来爱惜人才,不仅不计前嫌收留了魏延,还委以重任。立国之后,甚至将魏延与“五虎上将”并列,可见器重之深。史书记载,魏延身高八尺,面色红润,是一员耿直勇猛的猛将。他直言敢谏,连刘备也常被他当面顶撞。这种性格虽然率真,但也容易招人嫉恨。
刘备在世时,始终包容魏延,并多次保护他。魏延也确实不负所托,多次立下战功。然而,随着诸葛亮执掌朝政,魏延的命运却走向了悲剧。
蜀汉朝廷内部分为“北伐派”和“偏安派”。魏延属于最激进的北伐派,而大多数本土官僚主张偏安。诸葛亮在世时,凭借威望压制住偏安派,使北伐得以继续。但诸葛亮病重时,撤军指挥权交给杨仪和姜维,却唯独排除了魏延。这等于把魏延推向了孤立。
魏延不愿放弃北伐机会,遂试图继续掌控军权。然而,失去了诸葛亮的支持,他的号召力迅速崩溃,最终兵败被杀。魏延的死,使蜀汉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位敢于冲锋陷阵的猛将。
---
其二,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少年时便随军征战,作战勇猛。在攻取汉中一役中,他立下过重要功劳。
然而,刘封性格刚猛自负,眼高于顶。他与同僚孟达矛盾重重,最终导致孟达投降魏国,使蜀汉损失上庸三郡。更致命的是,当关羽兵败麦城时,刘封虽近在咫尺,却未出兵相救。
刘备得知后,虽然震怒,但并未立即下令处死刘封,只是严厉斥责。但诸葛亮却劝刘备:“刘封刚猛难驭,若您百年之后,他必为后患。”这句话让刘备心生寒意。他不愿让儿子刘禅将来背负“弑兄”的骂名,于是痛下决心,赐刘封自尽。
刘封临死前痛哭道:“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随孟达一同叛走。”刘备听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刘封之死,虽有其性格原因,但与诸葛亮的谨慎与顾虑关系极大。在蜀汉后期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刘封的死,无疑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
其三,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门生。诸葛亮常让他参与军中谋划,并认为其才智不凡。攻打南中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帮助诸葛亮成功“七擒孟获”,立下大功。
然而,马谡性格浮躁,自信过度。刘备临终前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虽记在心里,却始终偏爱他。
北伐期间,街亭一战,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担忧,但终究还是派他为主帅。结果,马谡违背军令,弃城上山,被魏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军北伐功败垂成。
军令如山,诸葛亮纵然心痛,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以儆效尤。这一刀,不仅断送了马谡的性命,也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有潜力的谋士。
---
回顾这三人的结局,可以发现,他们都有过人的能力,却都因性格缺陷和时代背景走向了悲剧。魏延的耿直与执念,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孤立无援;刘封的刚猛与傲慢,使他成为隐患;马谡的轻狂与浮躁,让他功败垂成。
假如魏延能更圆滑一些,假如刘封能懂得收敛,假如马谡能稳重谦虚,或许他们都能成为蜀汉后期的栋梁。那时的蜀汉,也许不会那么快走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境地。
可以说,魏延、刘封和马谡,都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死,是蜀汉后期难以承受的损失,也让人们更加感慨诸葛亮用人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