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九三阅兵之后,关于中国与美西方竞争的讨论愈发激烈。一些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西方世界最强劲的对手,甚至有可能打破美国及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也有人认为,美国单打独斗无法战胜中国。那么,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它们是基于理性分析,还是借机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是否真的全方位超越了美西方?
英国驻美大使曼德尔森在9月6日的一场演讲中提到:“中国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对手,如果在科技和战略竞争中被中国击败,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彻底改变。”这番话无疑透露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深深担忧。曼德尔森的话表明,西方认为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如果中国在科技与战略领域进一步超越美国,全球秩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然而,这种言论的背后,其实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实际上,中国的九三阅兵是为了表达“以武止戈”的和平意图,然而美西方却选择将其解读为一种军事威胁。这种解读的背后,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与反应。
此外,类似的观点并不只存在于英国。一些美国政界人士,如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和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华事务主任杜如松,也指出:“美国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战胜中国,必须依赖盟友来对抗中国的规模优势。”这些言论再次表明,美西方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对他们的全球主导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策略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回应同样充满了紧张与急迫。就在九三阅兵当天,美国防部长宣布,美军已经准备好应对任何挑战。而特朗普政府更是改名国防部为“战争部”,显然是在试图通过展示美国的军事实力来威慑中国。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特朗普政府正试图用军力“震慑”中国,想要通过最大化美国的军事威慑作用来减缓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同意了欧洲26国向乌克兰派兵的决定,前提是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并在经济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的目标显然是利用盟友对中国施压,减少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然而,这一策略未必会成功。
特朗普政府的挑战
首先,特朗普要实现美军的强大面临两大挑战,第一是时间。美军虽然在6月举行了阅兵,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并未得到有效提振。美军的现状并不如预期那样强大,士兵的训练状况松散,甚至被调侃为不如大学新生的军训。而这种低迷的士气,并非短时间内能改变的,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价值观冲突,给军队的重整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另外,美国的财政危机和债务问题也加剧了这一困难。特朗普的军事重振计划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而军费投入的不足可能导致美国军力难以快速恢复。
第二个挑战是政治环境。明年即将举行的中期选举可能让特朗普失去权力,如果共和党落败,特朗普就无法继续施行他的军事计划,进一步限制了他的应对能力。
欧洲的态度
关于欧洲,他们更清楚经济施压中国的后果。对欧洲来说,单纯地在经济上与中国对抗,将会自食其果。欧洲国家明白,如果完全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不仅会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还可能破坏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因此,欧洲在施压中国的同时,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一个战略筹码,用以换取与美国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总的来说,九三阅兵让美西方意识到,任何一方单打独斗都无法轻易对付中国。中国的崛起已经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更为复杂的应对策略,而这种策略是否能够成功,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