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9月25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在其任期结束前前往马拉坎南宫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进行告别会谈。虽然这本是一次常规的外交拜会,却意外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过去一年,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立场,扩大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并在台湾问题上发出了一些争议性言论,使得中菲关系降至近年来的低谷。然而,在这次会谈中,马科斯却明确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并强调“南海争端不应主导两国关系”。这一转变究竟有何深意?是真心求变,还是策略性暂时放软立场?
政策转向的背后
菲律宾在杜特尔特总统执政时,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优先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对于南海争议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而在马科斯于2022年上台后,菲律宾的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马科斯迅速加强了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允许美军使用更多军事基地,并推动菲律宾海军的现代化,南海主权问题也被提上了对外政策的核心议程。
在2023至2024年,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对峙不断加剧,菲律宾船只与中国海警船发生多次近距离对抗,菲方指责中国使用激光和高压水炮干扰其补给任务,而中国方面则表示,这些是依法捍卫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正当行为。
与此同时,菲律宾政府积极寻求外部力量介入南海问题,2024年4月,美、菲、日三国领导人峰会首次将南海安全合作列为正式议题,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剧了中菲关系的紧张。马科斯曾公开表示,“不会在南海让出一寸土地”,并将南海争议称为菲律宾的核心利益,意图通过多边联盟施压中国。
然而,2025年9月,随着黄溪连大使即将离任,马科斯在会谈中释放出缓和信号。他表示,虽然中菲之间存在分歧,但南海争议不应成为两国关系的主导因素,并承诺将继续通过对话管控矛盾。他还重申菲律宾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并表示这一立场“不可动摇”。
经济压力的深层影响
马科斯的这一转变背后,显然有经济现实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中菲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3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2%。中国稳居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对菲律宾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菲律宾的农业和矿业出口中,中国市场的份额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过去一年多的对抗政策已让菲律宾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菲律宾的香蕉和镍矿出口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幅下降,许多农业和矿业企业面临巨大压力。2012年黄岩岛事件期间,菲律宾因为失去中国市场,香蕉产业损失惨重,至今仍是痛苦的记忆。
此外,能源领域的困境也愈加严重。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维持在5.8%的高位,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意识到和平解决争端对经济稳定的必要性。
地区合作的成功范例
尽管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依然坚持强硬立场,但周边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越南与中国的经济依存度更高,但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合作模式,成功维持了与中国的关系稳定;马来西亚则选择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实现了与中国的务实合作。相比之下,菲律宾的做法显得更为对抗,这不仅与其实际军力较弱有关,也可能违背了其自身的利益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与中国并非没有合作的先例。2024年7月,双方就仁爱礁的人道补给达成共识,成功解决了一个敏感问题;2025年2月,通过热线机制,双方成功避免了一起海上小规模摩擦升级。这些例子表明,只要双方愿意通过对话和妥协,分歧是可以管理的。
未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马科斯在言辞上释放出缓和信号,但其实际行动如何执行仍然是未知数。马科斯的双轨外交策略,即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强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显示出他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平衡的复杂局面。马科斯的一些言辞虽然诚恳,但往往伴随着与中国对抗的行动,显示出其外交立场的不稳定性。
目前,中国对菲律宾的政策依然坚决,特别是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中国始终保持着强硬的立场,不会因菲律宾的表态而改变自己的战略决策。中国对南海的维权能力也让菲律宾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可能遭遇强有力的反制。
然而,中国始终欢迎与菲律宾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只要菲律宾能放弃挑衅行为,双方关系仍有恢复的希望。
结语
在大国博弈中,菲律宾的外交政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的战略主动权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毫不动摇,而菲律宾则在经济与安全之间不断摇摆。未来几个月将是观察马科斯政府是否能真正改变立场的关键期。尽管中国在外交上保持开放姿态,但菲律宾是否能够真正兑现承诺,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