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以武力为基础建立的,国家非常重视军权的掌控。它首次实行了行省制度,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尽管元朝拥有庞大的军队,皇帝却逐渐失去了对军权的控制。下面让我们深入探讨元朝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军权的。
一、元朝军队的组成 元朝的总兵力约为120万,其中蒙古军只有20多万,剩下的大部分是汉人及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这一比例让蒙古贵族感到不安,因此实施了四等人制度。按种族划分,四等人制度将蒙古人排在最上,接着是色目人、汉人(包括金国境内的汉人及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南人(即南宋投降的汉人)。这种明显歧视汉人的民族政策,直接导致了元朝军队战斗力的逐步下滑。 1. 元朝中央军 元朝的中央军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总人数大约在21万到31万之间,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显示出其重文轻武的特点。 ① 怯薛军 怯薛军主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由皇帝亲自指挥,初期人数大约1万。这个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曾在元朝初期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成员的种族成分也较为多元。然而,从元成宗开始,汉人和南宋投降的士兵逐渐被排挤出怯薛军,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蒙古贵族子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变得奢靡腐化,不再具备早期的战斗力。1364年,元朝地方军将领孛罗帖木儿发动叛乱,轻松攻占元大都,解散了怯薛军。 ② 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的职责不仅包括保护京城,还要在战时外出征战,平定叛乱。它的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是元朝的主力军。侍卫亲军人数通常在20万到30万之间,成分也相当多元,其中三分之二是汉人。然而,随着四等人制度的实施,汉族士兵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则因为受到贵族奢华生活的影响,战斗力也大打折扣。到元朝中后期,侍卫亲军战斗力大幅下降,甚至在1352年与红巾军的战斗中,因为畏惧敌人而不战自溃,直至失去了对地方军的绝对优势。 2. 元朝地方军 元朝的地方军主要包括镇戍军、地主武装以及各游牧部落的兵力。镇戍军以骑兵为主,主要镇守北方,而汉军和新附汉军则以步兵、水军为主,主要驻守江南和江淮地区。 ① 镇戍军 镇戍军由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汉军组成,探马赤军主要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构成,主要在北方地区执行防守任务;汉军和新附汉军则是由金国境内的汉人及汉化部族组成,主要防守江淮和江南。到了元末,探马赤军也受到了奢华风气的影响,战斗力逐渐下降。而汉军和新附汉军则因军户制度的问题,面临财力困境和士气低迷。最终,元朝的镇戍军在面对红巾军起义时毫无抵抗力,许多地区都先后被红巾军占领。 ② 地主武装 元末,地方豪强组织的地主武装逐渐崛起,成为了对抗红巾军的重要力量。这些地主军队并非完全效忠于元朝,而是因为红巾军的“赈济灾民”行为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地主武装在击败红巾军后,逐渐形成了两大割据势力:察罕帖木儿和答失八都鲁的军阀系统。然而,这些军阀之间的内斗不断,进一步削弱了元朝中央的控制力。1364年,孛罗帖木儿发动叛乱,攻占元大都,元顺帝被挟持,王保保也因内斗失去了对地方军的掌控。 3. 元朝游牧部落军队 随着元朝内乱不断,很多蒙古部落开始脱离元朝的控制,甚至组织起自己的军队。1372年,元朝与明朝的岭北战役中,尽管元朝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元军依然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绝对领导权。1388年,元朝在捕鱼儿海的战役中再次大败,蒙古部落纷纷脱离元朝的管辖,导致元朝皇帝彻底丧失了军权。 二、总结元朝的军权丧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不合理的民族政策、内部的腐化和奢靡风气以及对地方军的逐渐失控。随着元朝的地方军逐渐崩溃,地主武装崛起,最终在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朝的统治彻底结束。1369年,元朝的最后精锐部队在兰州被全歼,元朝最后的希望也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