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袁世凯这个人物常常被讨论,有人称他为“怪杰”,因为他深受民众期待,但最终却由于伪造民意而失败。李大钊曾评论道:“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正在美国为革命筹集资金,偶然间看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新闻,他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开始赶往上海,12月25日终于抵达上海。29日,南京举行了选举会议,孙中山当选为临时总统。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孙中山便在2月13日辞去大总统职务,遗憾地将权力交给了袁世凯。这其中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1915年12月,袁世凯试图废除共和,恢复帝制,但仅在83天后便被推翻。1916年6月,袁世凯因长年患尿毒症临终时声称,“能救中国的只有这三个人。”这三个人是谁,他们真的能拯救中国吗?
孙中山曾评价袁世凯:“思想甚亦新,但论做事和手腕,稍涉于旧。”简言之,袁世凯在接受新思想的外衣下,骨子里仍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袁氏当国》一书提到,袁世凯称帝的一个原因源自于他家族的“诅咒”:袁家男丁寿命普遍较短,最高寿命也仅有57岁。袁世凯深感焦虑,于是他的儿子袁克定告诉他,只有成为皇帝才能破解家族的诅咒。虽然这一点可能只是加剧了袁世凯的野心,但不可否认他依然受封建迷信影响。
袁世凯在1895年经历甲午战争后深感震惊,他向光绪皇帝上书,指出日本通过变法迅速崛起,而中国若不变法,就无法在国际舞台上生存。此后,袁世凯支持戊戌变法,并成为公认的立宪派改革者。然而,袁世凯的改革背后,实质上是为了争取更大的权力。
革命最终能够落入袁世凯之手,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与当时的革命党领袖的让步与妥协有关。革命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相比,规模、训练与装备都显得微不足道。袁世凯的北洋军是清朝的核心力量,其经费与兵力在当时具有巨大优势。
然而,袁世凯并非通过单纯的军事优势而取得成功,他通过发展与军内的关系网,稳固了自己的军权。同时,地方官员和袁世凯结成了紧密的联盟,确保了他在政权斗争中的主导地位。
革命军队中的力量并不强大。胡汉民回忆道:“除了粤、浙两军具有战斗力外,其余部队简直不堪一击。”这也导致了革命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弱。袁世凯与清朝的关系复杂,一方面威胁清政府,另一方面又通过维护自己的利益压制革命势力。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请袁世凯出山镇压,但他以“足疾”为借口拖延了很久。最终,清朝被迫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掌握军权。
此时,袁世凯通过外交手段争取了列强的支持。英国政府向驻华公使传达了支持袁世凯的立场,并认为只有袁世凯能够稳定中国的局势。因此,袁世凯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然而,袁世凯的称帝行为引发了全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军队内部的高层将领,如蔡锷和唐继尧,他们组建了护国军,最终迫使袁世凯在帝制恢复83天后退位。
1916年,袁世凯临终时表示,只有三个人可以拯救国家,这三人包括了自己、徐世昌和冯国璋。徐世昌曾是袁世凯的重要助手,并在民国时期成为总统。他的政治智慧帮助清朝恢复了部分失地,但由于内外压力,他最终不得不退位。
黎元洪是另一位关键人物,被称为“活菩萨”。他在民国初期曾两度担任大总统,尽管他对下属宽厚,但当他拥有权力时,实际影响力却有限。特别是在与袁世凯的权力斗争中,黎元洪被袁世凯逐步削弱了权力,最终成为名义上的总统。
尽管袁世凯和他提到的三位核心人物曾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拯救国家,但历史已经证明,单纯依赖军阀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复兴。最终,国家的真正复兴,还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只有党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英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关系研究:1915-1916,藤帅,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刊,2020年06期
[2] 近20年来大陆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述评,胡晓,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清季民初黎元洪“忠”之人格的多维性,赵炎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03期
[4] 徐世昌:浩浩乾坤一逸民——最后的诗国(十一),夏双刃。名作欣赏,2021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