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最初有400多个民族,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筛选,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虽然这些民族大部分是本土的,但也有一些是后来融入的外来民族,比如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的成员外貌特征明显,如五官立体、肤色较白,这些人是经过长期迁徙定居在中国的外来族群。
根据2021年的统计,俄罗斯族的人口约为16136人,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和北京等地。那么,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俄罗斯族与俄罗斯确实有历史渊源。
早在中国元朝时期,蒙古帝国不断扩张,征服了北方的俄罗斯地区。蒙古统治者征调了大量俄罗斯人,其中包括一万名俄罗斯人被带入中国作为充军,部分俄罗斯人在立下战功后被赐予土地并定居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沙俄不断向中国北部扩张,清朝虽然能进行反抗,但也不得不面对沙俄的压力。当时,清朝捕获了部分沙俄士兵,这些士兵愿意归降,最终被送到北京并编入八旗军。
清朝时期,俄罗斯族人数并不多,仅有一两百人。到了18世纪,沙俄的军事野心不断扩大,频繁的战争使俄罗斯民众生活困苦,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乱、谋求生计,选择逃往清朝的新疆等地。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国家弱化,沙俄便在新疆设立了领事馆,并派遣大量俄罗斯人移居,逐步渗透清朝的疆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的波动,大量俄罗斯的贵族、富农和政客逃往中国,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流亡者,而是开始在中国定居、繁衍生息。起初,这些俄罗斯人外貌高大,金发碧眼,与中国的民族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数代的融合与通婚,他们逐渐改变了外貌和习惯,也更能融入当地的生活。一些人甚至更改了国籍,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到了1934年,新疆召开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那些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族人和其他民族一起出席,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族群。之后,一部分未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选择返回苏联,经过中国与苏联的协商,他们被送回家园,剩下的人则继续生活在中国。
尽管与俄罗斯有深厚的历史联系,但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已在文化和情感上融入了中国社会。他们讲俄语,保持着一些传统习惯,如庆祝圣诞节,制作圣诞树、丰盛晚餐等,还保留了许多独特的禁忌和仪式。例如,结婚时,他们会经历一个传统的婚礼流程,女方家里完成仪式后,夫妻还会到教堂接受神父的祝福,然后才去男方家举办舞会。他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与汉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例如,俄罗斯族人对于婚礼的重视不同于汉族人,他们信奉东正教,结婚后不允许离婚,亲人去世后需要穿孝服并守孝40天。而汉族则有不同的信仰,比如祭拜财神、关公等。
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俄罗斯族与中国社会早已融为一体。在中国,许多俄罗斯族成员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李莎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她是北京外语学院的教授,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俄语编辑顾问,为中国的俄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娜嘉则是一名医生,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戈沙是一位知名画家和高级编辑,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伊万在逃亡到中国后,成为了中国国籍,并创作了讲述俄罗斯人逃亡经历的小说《逃亡记》。
这些俄罗斯族人不再受战争和动荡的困扰,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员,热衷于自己的职业,并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