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据史书记载,吕布的勇武在当时几乎是公认的顶级水平。
他擅长骑射,膂力过人,在战场上确实有“飞将”的威名。虎牢关前独战刘关张、濮阳之战让曹操吃尽苦头,这些都是他强悍的军事能力。
按理说,这样一位顶级武将应该在乱世中大有作为,就像同时代的张辽、赵云那样,要么成为一方诸侯的擎天柱,要么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结果,吕布不仅没有走到最后,反而在群雄逐鹿的中盘就早早退场……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与曹操的恩怨纠葛
在三国各大势力中,曹操集团与吕布的恩怨可以说是最深的。两人最早的交集是在讨董联盟时期,但真正的较量是从兖州之争开始的。
当时曹操东征徐州,吕布趁机夺取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
虽然曹操最终收复失地,但这场较量让曹操真正见识到了吕布的威胁性。从这时起,曹操对吕布的态度就非常明确:既欣赏其军事才能,又忌惮其反复无常的本性。
公元198年的下邳之战是两人较量的终局。
当时吕布被曹操围困在下邳城中,本来凭借城池之利和部将高顺的张辽等猛将,完全可以坚守待变。
但吕布在这个时候又犯了老毛病,优柔寡断且不听人言。他先是怀疑部将的忠诚度,后来又因为妻子的劝阻而放弃突围计划。
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居然还下令禁止军中饮酒,结果引发部下侯成等人的不满和背叛。
这一连串的失误最终导致城破被俘。
被俘后的吕布仍然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
他居然对曹操说:“从今以后,天下可定矣。”言下之意是愿意投降并为曹操效力。曹操确实一度犹豫是否要留下这员猛将,但此时刘备提醒了一句。
刘备提醒曹操不要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曹操内心最深的顾虑。对一个政治家来说,能力再强的将领如果无法控制,反而是一种威胁。
曹操最终选择处死吕布。
刘备的借刀杀人之计
刘备与吕布的关系可以说是三国中最复杂的之一。两人曾经称兄道弟,也曾兵戎相见,最终刘备还间接导致了吕布的死亡。
公元196年,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前来投奔刘备,当时刘备镇守徐州,出于种种考虑收留了吕布。刘备一方面在想,他确实需要吕布的军事力量来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他也想借此举树立自己宽厚仁德的形象。
但吕布很快就让刘备尝到了苦头。
就在刘备与袁术交战的时候,吕布趁机偷袭了下邳,夺取了徐州的控制权。
刘备措手不及,不仅失去了根据地,还不得不反过来向吕布求和。最后刘备只能驻守在小沛,相当于从一方诸侯变成了吕布的附庸。
所以当吕布被曹操俘虏后,刘备劝说曹操杀吕布的举动,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精心设计的借刀杀人之计。
东吴的沉默
那么,东吴和吕布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从地理位置上说,东吴位于长江下游,与吕布主要活动的北方中原地区距离较远,直接交集不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吴对吕布没有任何看法。相反,从东吴后来的一些政治行为中,我们可以反推出他们对吕布这类人物的态度。
东吴的创始人孙坚曾经参加过讨董联盟,与吕布有过间接的交手。但真正能够代表东吴态度的,是孙权时期形成的政治理念。
东吴在对外政策上特别重视“稳守”二字,尤其强调对江东本土大家族的笼络和联合。这种政治风格与吕布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吕布一生辗转多地,从并州到洛阳,再从长安到徐州,从来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与当地士族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
而且,东吴特别重视君臣义理和内部稳定。
东吴的重臣如周瑜、鲁肃、张昭等人,虽然政见可能有分歧,但都对孙氏政权保持了高度忠诚。
所以说,即使吕布有机会与东吴接触,恐怕也很难获得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性格决定命运
吕布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始终没有完成从一个武将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乱世中,单纯的勇武是不够的,还需要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而这些恰恰是吕布所欠缺的。
他的反复无常,先后投靠丁原、董卓、袁绍、刘备等人,每次转变虽然都带来短期利益,但却不断削弱自己的政治信誉。
与同时代的曹操、刘备相比,吕布显然缺乏长远的政治规划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吕布的用人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他虽然拥有高顺、陈宫等优秀人才,却不能充分信任和重用他们。高顺忠诚善战却遭猜忌,陈宫多谋善断却得不到采纳。
反而是一些谄媚之徒得到亲近。这种亲小人远贤臣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他的决策失误和最终失败。
特别是在下邳被围的关键时刻,他因为猜疑部将而错失战机,又因为听信妇人之言而放弃突围计划。
结语
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予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评价。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渲染,更是让“三姓家奴”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些学者认为,吕布的反复无常某种程度上是乱世求存的无奈选择。在东汉末年那个道德崩坏、弱肉强食的时代,完全固守忠义可能反而难以生存。
吕布的问题不在于变通,而在于变通得太没有原则和底线。
另一些学者则指出,吕布的军事才能被严重低估了,他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和骑兵指挥者,只是政治上的失败掩盖了这些闪光点。
但不管怎么样,吕布这个人都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