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与汉朝的崛起
汉高祖刘邦曾因匈奴的围困而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历经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终于一扫前耻,使匈奴势力退至漠北,史称“幕南无王庭”。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韬光养晦,稳固基业,而他的继任者汉明帝则接过北伐匈奴的重任。在这段历史中,一位勇猛的将领——耿秉,成为汉明帝手中的利剑,为汉朝重振声威立下赫赫战功。 一、匈奴内部分裂,汉朝蓄势待发 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匈奴,已远不如当年围困刘邦时强大。由于内部权力争斗,匈奴多次分裂。早在汉宣帝时,匈奴就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顺西汉,北匈奴则被击败。到了东汉初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选择臣服东汉,而北匈奴则因天灾人祸,不得不向汉朝求和,请求互市贸易,以求生存。 然而,北匈奴并非真心归顺,而是打着“借汉朝之势壮大自己”的算盘。他们一边挑拨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一边伺机劫掠边境,暗中积蓄力量。但东汉朝廷早已看穿他们的意图,并未放松警惕。此时的中原王朝,经过光武帝和明帝的治理,国力强盛,而匈奴却因内部分裂日渐衰落。 汉明帝决心北伐,但战争并非儿戏,如何打、谁来打、调集哪些兵力,都需要慎重考虑。他看中了耿秉的军事才能,提拔他为谒者仆射,并经常在朝堂上向他征询边疆战事策略。 二、挥师北伐,扬汉威于塞外 在汉明帝的支持下,耿秉不仅能在朝堂上畅谈军事方略,更获得了统兵出征的机会。永平十五年(72年),他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前往凉州筹备北伐事宜。 耿秉深知西域在对抗匈奴中的重要性。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能迫使南匈奴归顺,正是因为控制了河西走廊,并联合西域诸国,使匈奴腹背受敌。因此,耿秉建议先降服靠近匈奴的车师国,再联合亲汉的乌孙,争取一举击溃匈奴势力。 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下令四路大军北伐匈奴。耿秉率一万骑兵疾驰六百里,直捣北匈奴王庭。可惜北匈奴闻风而逃,耿秉未能与之决战。不过,汉军并未就此收兵,而是按计划继续经营西域。 车师国是西域的关键,但该国分为前王、后王两部,相距五百余里。若先攻前王,后王可能警觉;若先攻后王,则路途遥远。耿秉当机立断,率军突袭车师前王,一举攻破王庭,后王见状,惊恐之下也选择投降。 三、镇守边疆,功成勒石尽管第一次北伐未能与匈奴主力决战,但耿秉并未放弃。然而,汉明帝的早逝让北伐大业暂时搁置。继位的汉章帝性格宽厚,对边境采取怀柔政策,耿秉的“封狼居胥”之梦似乎难以实现。 不过,章帝深知边疆稳定的重要性,于是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度辽将军,让他镇守边关,治理胡、羌等部族。耿秉在边疆十年,恩威并施,使游牧民族纷纷归附。 章和二年(88年),南匈奴请求东汉出兵讨伐北匈奴。章帝想起父亲和耿秉的夙愿,便任命外戚窦宪为主帅,耿秉为副,率大军北伐。此战大获全胜,汉军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单于败逃,汉军乘胜追击,斩敌万余,降服部落无数。最终,班固奉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重现了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辉煌。 耿秉一生致力于北伐匈奴,不仅重振汉朝声威,还帮助东汉重新掌控西域。他去世后,汉和帝赐予厚葬,以军乐送行,五营骑兵列队相送,以此向这位边疆名将致以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