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英雄杜富国:用生命守护边境安宁
2018年10月11日,云南麻栗坡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杜富国像往常一样,仔细检查防爆服的每一个扣带,确认金属探测仪电量充足后,和战友们踏上了排雷之路。
这里是中越边境的“死亡地带”。战争虽已结束,但地雷区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禁锢着这片土地。口岸无法开放,橡胶林无人敢收,部队巡逻受阻。数万亩良田荒芜,药材、果树、经济作物无法种植,当地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土地荒废,生活陷入困境。
“你退后,让我来!”
当天下午,一名战士发现了一枚半掩在泥土中的手榴弹。经验丰富的杜富国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颗诡雷——下方可能埋藏着更多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环爆炸。他毫不犹豫地让战友退后,自己则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清理弹体周围的浮土。
然而,意外发生了。
“轰——”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杜富国在爆炸的瞬间,本能地挡在战友身前。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翻,鲜血瞬间浸透了防爆服。
为何不用机器排雷?
消息传出后,许多人疑惑: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要让战士用血肉之躯排雷?
答案藏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这里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泥石流频发。战争遗留的地雷随着时间推移,有的深埋地下,有的被雨水冲刷移位,甚至有些会“自己跑路”——曾经有车辆在行驶途中被突然出现的地雷炸毁,司机不幸遇难。
排雷机在这里寸步难行,大多数时候,战士们只能依靠双手和简易工具,一寸寸排查。
“我们不住了,你们别冒险了!”
排雷结束后,解放军会列队走过清理过的土地,用脚步向百姓证明:这里安全了。目睹这一幕的村民常常泪流满面,有人拉着战士的手哽咽道:“我们搬走,你们别再冒险了!”
但战士们知道,这片土地不能放弃。从上世纪开始,国家多次组织大规模排雷,但隐患仍未彻底消除。杜富国和战友们日复一日地坚守,三年间排除数千枚地雷,直到那天,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考验。
重生之路:用双脚吃饭,用声音战斗
爆炸夺走了杜富国的双手和双眼。躺在病床上,他一度恐惧:父母怎么办?还能留在部队吗?
部队没有忘记英雄。专家会诊、转院治疗、家属安置……组织为他铺平了康复之路。妻子王静始终陪伴左右,而杜富国则开始了更艰难的“战斗”——学习用义肢吃饭、在黑暗中奔跑、靠记忆背诵广播稿。
一次,他偷偷尝试用脚夹筷子吃饭,结果饭菜洒了一地。战友闻声赶来,他却哈哈大笑:“我看新闻里有人能做到,原来这么难!”
2020年,部队为他安排了广播员的岗位。他每天练习发音,妻子一句句带读;他报考贵州大学,用耳朵“听课”,最终顺利毕业。2022年,他荣获“八一勋章”,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
英雄的土地,重获新生
如今,杜富国和战友们排过的雷区已变成良田。春种秋收,稻浪翻滚。站在边境线上,人们终于明白:我们并非生在和平的年代,只是生在守护和平的国家。
而那些像杜富国一样的人,正是这道防线最坚实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