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常能读到关于珍贵水果的描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生动展现了当时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到新鲜水果的奢侈场景。类似描写水果珍贵的诗句还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都反映出古代水果获取之难。
水果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需要特定的气候、水源和土壤条件。有趣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我们找不到苹果这个名称,这并非因为当时没有苹果,而是因为它有一个更诗意的古称——林檎。这个美丽的名字至今仍在日本使用。
关于苹果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源自中国新疆,另一种则主张由美国传教士传播至世界各地。支持美国起源说的依据是,现代常见的苹果品种如国光、红富士等都是外来品种,19世纪才传入中国。
然而,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苹果属植物柰的记载。最初人们仅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和香料使用,后来发现鸟兽食用后安然无恙,才开始尝试食用。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陈雪森教授的基因研究证实,世界苹果的起源地确实是中国新疆。
新疆野苹果经过数百万年演化,一部分传播到欧洲成为现代苹果的祖先,另一部分则在中国本土演化为花红。这种果实最初被称为频婆果、文林果,后来定名为林檎——意为林中的红色果实,展现了古人命名的诗意。
与现今脆甜的苹果不同,古代林檎口感绵软,味道偏涩。直到汉代通过嫁接技术改良后,才真正成为广受欢迎的水果。唐朝时期,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林檎传入日本。日本在奈良时代大量吸收唐文化,不仅借鉴了科举制度,还引进了许多中国植物,林檎就是其中之一。
时至今日,林檎在日本仍被广泛使用,甚至成为形容温婉女性的美好词汇。而在中国,苹果已成为最普及的水果之一,因其平安的谐音,更成为圣诞节互赠的佳品。从珍贵的林檎到寻常的苹果,这种水果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