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血战牡丹江
改写:战史研究者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的攻势进入最后阶段。远东第一方面军麾下的红旗第1集团军,在功勋将领鲍罗多夫的指挥下,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穿插作战——他们从密山与绥芬河两大日军要塞间的原始森林秘密突进,一举击溃日军第5军密山集团,随后调转兵锋直指战略要地牡丹江。 桦林镇的血火前哨战 作为进攻牡丹江的前哨,第257坦克旅在战役第四天便推进至桦林镇。这场战斗堪称苏军东北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日军特攻队夜袭坦克阵地,苏军坦克兵不得不下车步战,用冲锋枪和手榴弹与敌肉搏。天亮时,日军尸体遍布战场,残部仓皇撤向爱河车站。 此时的日军已陷入混乱。由于通讯中断,集结到牡丹江的4个师团虽仍有1.5-2万兵力,却难以协同作战。而苏军仅有第26军的7000余名步兵,重型火炮尚在密林行军途中,只能依靠卡秋莎火箭炮和两个坦克旅的火力支援。更棘手的是——牡丹江200米宽的湍急江面仅有3座桥梁,其中北线桥梁已被日军炸毁。 双线强攻:血染的渡江之战 8月15日凌晨,苏军展开钳形攻势: - 东岸主攻:第300师新任师长鲁比亚金率部强攻爱河车站,日军在东兵营的10座混凝土碉堡形成交叉火力,240毫米重炮将苏军炸得人仰马翻。工兵冒死在雷区开辟通路时,发现特攻队员竟将掩体挖在地雷场中。 - 西岸奇袭:第22师夜间用木筏偷渡成功,这支没有坦克火炮的部队竟奇迹般突破日军西岸防线。当地中国民众自发俘虏20名日军侦察兵,他们正是被抗联老兵带领的村民围剿的。 当卡秋莎火箭炮的齐射照亮黎明,日军弹药库的连环爆炸震动了整个战场。苏军坦克虽夺下爱河车站桥梁,却发现三座桥均被炸毁。危急时刻,华沙舟桥连顶着炮火架设浮桥,而日军机枪子弹在江面打出的水花像沸腾的锅。 巷战:末日中的牡丹江 8月16日,战局因第22师的穿插发生逆转。这支轻装部队突入市中心时,日军正在焚烧文件,满街飞舞的纸灰中混杂着逃难的日本侨民。在东亚银行大楼的争夺中,营长叶夫多金用手榴弹连破三个机枪点。而在城南最后一座桥梁处,被围日军发起自杀式反扑——坦克连长赫鲁斯单挑日军装甲列车,马廖夫烧伤员咬开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当夜,苏军清点战果:150座军火库、8.7万日军被俘。但直到8月18日,红旗第1集团军才收到关东军投降书——原来日军参谋竟声称日语里没有投降这个词。 历史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