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爆破手:19岁战士智破越军碉堡的传奇之战】
1979年2月,面对越南方面长期侵扰我国边境的行径,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一场雷霆反击。20余万将士兵分两路,直捣越南军事重镇。在这场战役中,第43军129师386团接到了一项关键任务——穿插至高平与谅山之间,切断敌军联系。 当部队行进至靠茅山地区时,一道险峻的屏障横亘在战士们面前。这座海拔823米的山峰扼守着连接谅山与高平的4号公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越军在此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纵横交错的战壕、密布的铁丝网,以及数十个经过火力交叉设计的坚固碉堡。更棘手的是,驻守此地的都是经历过越战的老兵,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面对如此顽敌,386团的进攻屡屡受挫。狭窄泥泞的山路限制了部队展开,而越军碉堡形成的交叉火力网更是让冲锋的战士伤亡惨重。即便有勇士冒险将爆破筒塞入碉堡射击孔,警觉的越军也会迅速将其推出。战局一时陷入僵局,全团上下心急如焚。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年轻的身影站了出来。19岁的9连副班长侯满厚主动请缨:营长,让我来对付这些碉堡!在获得批准后,他与战友刘炎清、辛小明组成爆破小组,在团火力掩护下向敌阵匍匐前进。 首轮爆破并不顺利。当辛小明将爆破筒塞入第一个碉堡时,老练的越军立即将其推出,爆炸的冲击波使两名战友负伤。危急关头,侯满厚沉着冷静地调整战术。他让受伤战友继续火力掩护,自己则冒险采用延迟爆破的新方法——手持点燃的爆破筒默数时间,在爆炸前最后一刻才塞入碉堡。 这个大胆的战术取得了奇效。当越军发现塞入的爆破筒时,为时已晚。随着震天巨响,首座碉堡在火光中化为废墟。尝到甜头的侯满厚愈战愈勇,在后续战斗中如法炮制。团部见状立即调集更多爆破筒支援,并巧妙运用炮火制造弹坑为其提供移动掩体。 在两个小时的激战中,这位年轻战士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连续爆破四座碉堡,为全团打开了前进通道。令人惊叹的是,完成如此壮举的侯满厚仅受轻伤。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他爆破英雄的荣誉称号,这段传奇经历也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脍炙人口的战斗故事之一。 (本文综合参考《中越边界冲突的真相》等权威史料及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纪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