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4年四月,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这位开国皇帝留下的汉王朝,此时正运行着郡国并行的特殊体制,但隐患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刘邦在位时,通过铲除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大封刘氏宗亲为诸侯王,暂时维持了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在他去世后被彻底打破——吕后临朝称制后,开始打压刘氏诸侯,扶植吕氏外戚,形成了刘吕共治的混乱局面。
历史的转折出现在公元前180年七月。随着吕后病逝,吕氏集团被清算,诸侯王又变回了清一色的刘姓子弟。但这次纯刘氏体制不仅没有巩固皇权,反而让地方势力愈发膨胀。这些诸侯王们私铸钱币、煮海盐牟利,甚至公然违抗朝廷政令,俨然成了独立王国。
面对日益失控的局面,汉文帝率先出手。公元前165年,他将淮南王刘喜的封地一分为四,又将富庶的齐地拆分成六个小国。公元前157年,继位的汉景帝继续推进削藩政策,这次他把矛头直指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
公元前154年,一道削夺吴国两郡的诏书成了导火索。暴怒的刘濞联合楚王、赵王等诸侯,以清君侧为名掀起叛乱。原本约定的九国联军,却因齐王临阵退缩和济北王被挟持,最终形成吴楚联军、齐国叛军和赵国军队三大阵营。
在战略部署上,叛军内部曾有过激烈争论。田禄伯主张分兵奇袭武关,桓将军建议直取洛阳粮仓,但都被刚愎自用的刘濞否决。叛军选择最保守的战术——集结重兵强攻睢阳。这给了汉军宝贵的布防时间:梁王死守睢阳拖住叛军主力,周亚夫则率三十万大军迂回敌后,切断了叛军粮道。
当饥肠辘辘的叛军调头攻打周亚夫时,这位名将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智慧。他识破刘濞声东击西的计谋,在西北方向设下埋伏,打得叛军溃不成军。与此同时,齐国境内陷入胶西王等三王围攻临淄的内战,观望的赵王也被郦寄大军围困。
随着周亚夫在二月发动总攻,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七国之乱终告平息。汉军水灌邯郸的最后一战,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画上了句号。经此一役,诸侯王的势力遭到致命打击,为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藩国问题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