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初创时期的特殊部队:平山团的传奇历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改编过程中,每个师实际下辖5个团,加上总部直属的特务团,全军共计16个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16个团中仅有12个是带有正规数字番号的作战团。
这些正规团包括:
- 115师的685、686、687、688团
- 120师的715、716、717、718团
- 129师的769、770、771、772团
由于当时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属于缩编性质,这些番号团大多由原先的红军主力师甚至军团整编而成,每个团的兵力规模通常在2000至3000人之间。1937年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除718团和770团奉命留守外,其余各团均直接投入战斗。
随着战事发展,八路军不断扩充新的作战单位,初期多以独立团、新兵团、补充团或某某支队命名。但其中也有几个特殊的数字番号团,如115师组建的689团,120师新建的714团、719团,以及一个特殊的新718团(原718团留守后改编为警备第8团)。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新增数字番号团中,新718团尤为特殊,它有一个响亮的别称——平山团,更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坐落于此。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率部来到平山地区。随后,717团政委刘道生带领由教导队、警卫连和剧社组成的300余人战地救亡团也抵达平山。凭借当地深厚的革命基础,八路军迅速动员群众抗日,仅用一个月就组建起1500多人的平山团。
1937年11月,新组建的平山团开赴山西进行整训,由陈宗尧担任团长,并补充了一批红军骨干和少量战斗部队。据1937年12月的档案记载,当时平山团约有1600人,但仅有350支枪,人枪比例接近5:1,武器装备十分匮乏。其中持枪者主要是老红军战士,另有少量是参军时自备的杂牌枪支。
1938年初,平山团通过整编侯马独立团部分人员,兵力增至2580人,并正式改编为新的718团,成为359旅的建制部队。当时359旅下辖的三个团中,只有717团是老红军部队,新718团和719团都是新组建的部队。
八路军新部队的战斗力培养采取以老带新、边训边战的模式。具体而言,建制层面由717团带领新718团参加战斗;部队内部则由老红军干部和骨干带领新兵实战锻炼。通过战斗缴获改善装备,在战斗间隙加强训练,逐步提升部队战斗力。
1938年3月,120师发起晋西北七城之战。当时新718团虽未完全形成战斗力,但仍配合主力作战,其2营直接参加了三井战斗。此役359旅共毙伤日军300余人,俘虏28人,还首次缴获日军山炮。但部队也付出沉重代价,717团和718团2营共伤亡345人,其中718团2营营长刘源远等红军骨干壮烈牺牲。
在八路军传统中,干部骨干始终冲锋在前,特别是在新部队中,这种跟我来的作风更为重要。通过骨干的示范带动,新兵逐步从敢战成长为善战。虽然新718团在此战中表现不如老部队突出,但经历了大规模攻防战的考验,为后续战斗奠定了基础。
1938年5月,718团迎来重要转折。团长陈宗尧率主力在原平至崞县段开展破袭作战。5月13日,2营、3营在田家庄成功伏击日军一个加强中队。此战日军实际由骑兵、重机枪分队、步兵分队和后勤单位混编而成,兵力构成复杂。战斗中,718团灵活运用战术,先以地雷炸毁日军先导车辆,再派8连迂回包抄,最终以白刃战歼灭顽敌。
田家庄战斗共毙伤日军150余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步枪12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些装备使718团得以组建团属机枪连,并为步兵连队补充轻武器。但718团也付出200人伤亡的代价,显示出新部队在战斗经验上的不足。
随着战斗持续,718团减员严重。1938年8月回平山征兵时,原计划补充850人,结果有1158人踊跃参军。至此,平山团先后接收平山子弟兵约2700人。此后该团转战山西、陕甘宁,参加大生产运动,抗战后期又南征北战。首任团长陈宗尧在南下途中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团参加西北野战军,为解放大西北立下战功。当最后作为入疆部队将红旗插上天山南北时,团队中的平山子弟已大多为国捐躯,将热血洒遍祖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