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朝政坛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丞相李斯被指控谋反,最终遭受腰斩酷刑,其家族也被株连三族。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一直笼罩着层层迷雾。
在传统认知中,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大太监赵高为自保而构陷李斯的阴谋。但历史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一探究竟。
一、《史记》记载的疑云
学者们研究发现,《史记》中关于李斯的记载存在诸多矛盾。特别是督责之书和狱中上书两篇文献,其真实性备受质疑。有专家认为这些内容可能是后人篡改或误抄所致。《李斯列传》后半部分充斥着大量逻辑混乱的记载,显示出明显的篡改痕迹。
根据《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即位后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面对危机,李斯多次想进谏却遭拒绝,反而受到责难。后来,李斯为自保献上督责之书,主张严刑峻法。与此同时,赵高为躲避政敌,建议二世深居宫中。他利用李斯想进谏的心理,故意在二世玩乐时安排李斯进谏,导致二世对李斯产生不满。最终,赵高成功离间二人,诬陷李斯谋反。
然而,《秦始皇本纪》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版本: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联名进谏,建议减轻赋税徭役,结果触怒二世被免职。后来赵高升任丞相后,才将李斯处死。
二、史料中的重重矛盾
1. 关于督责之书的疑点:如果李斯刚上书支持严刑峻法,为何又会受赵高鼓动去劝谏二世?这明显自相矛盾。
2. 进谏方式的疑问:李斯声称因二世不上朝而无法进谏,但当时文书往来是主要沟通方式,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3. 称谓矛盾:二世对李斯和赵高的称呼方式,更像是当面交谈而非正式文书。
4. 重复记载:同一事件在文中重复出现,显示出明显的篡改痕迹。
5. 前后矛盾:文中对李斯之子李由的调查记载前后不一,显然经过多次修改。
三、历史真相的探寻
综合比较,《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更为合理可信,且与《六国年表》相互印证。李斯很可能确实是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而非《李斯列传》中描述的离奇故事。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就认为,《李斯列传》后半部分更像是民间传说,可信度较低。
在史料真伪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应当以相对可靠的《秦始皇本纪》为准。由此看来,李斯之死更可能是因进谏而触怒二世所致,与赵高的关系或许并非如传统认知那般密切。这段历史公案提醒我们,解读历史需要审慎考证,不能轻信单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