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病榻上的刘备在白帝城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位蜀汉开国君主强撑病体,紧急召见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前来永安宫。在著名的永安托孤场景中,刘备不仅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更留下震撼人心的遗言:若嗣子无能,丞相可自取之。同时,他特意提醒诸葛亮要警惕马谡,指出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未将此话放在心上,后来执意重用马谡镇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刘备的识人之明在这件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蜀汉开国功臣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确实都是难得的人才,这似乎印证了刘备的慧眼。但细究历史,这位识人高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早年在徐州时,他收留走投无路的吕布,结果这位三姓家奴转眼就夺了他的基业。更致命的是对糜芳的任用,这位国舅爷在荆州危局中不战而降,直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
那么,刘备的识人能力究竟如何?客观来看,他的眼光并非特别出众,但胜在用人策略简单有效:一是重实际能力,二是重个人喜好。合他眼缘的豪杰之士,如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赵云,他敢委以重任;不合心意的,即便名满天下如许靖,也只给虚职。这种用人不疑的态度,让他收获了诸葛亮的忠心,也包容了法正的瑕疵。
刘备一生最精彩的识人时刻,当属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时曹操待他如上宾,同车同席,但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立即察觉其中杀机。他敏锐地看出曹操器量有限,果断借故脱身。这种对危险的直觉,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天赋。
纵观刘备一生,他的识人能力确实不算顶尖,但务实作风和危机嗅觉弥补了这一不足。正如史家所言,他确实颇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未必事事明察秋毫,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这种独特的领导智慧,或许比单纯的识人之明更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