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奥斯曼帝国,你一定不陌生。就是那个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控制着东西方贸易通道,让欧洲国家晚上睡觉都不太踏实的超级大国。
但就是这样一个巨无霸,在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领土丢了百分之八十六,最后裂成了四十多个国家。
奥斯曼帝国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的崛起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积累。十三世纪末,奥斯曼一世上台,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开始扩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帝国逐渐壮大。
到了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帝国,东到波斯湾,西到阿尔及利亚,北边逼近维也纳,南边控制着红海和北非沿岸。地中海几乎成了它的内湖,黑海更是被牢牢抓在手里。
帝国强大的核心,在于它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
耶尼切里军团,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苏丹亲兵,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还有蒂玛尔制,一种类似封建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军事贵族对帝国的忠诚和支持。
再加上帝国地处东西方交汇处,控制着丝绸之路的两端,过路费就收到手软。而且,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在帝国内部相对和谐共处,这叫米勒特制度。这一切,都让奥斯曼帝国风光了好几个世纪。
可是好景不长,从十七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的问题慢慢冒出来了。就在欧洲国家忙着搞大航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却有点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行政体系越来越臃肿,腐败成了常态。地方总督动不动就截留税款,中央财政吃紧。军事上,耶尼切里军团从曾经的精英部队,变成了保守势力的代表,反对任何改革,生怕动了自己的奶酪。
而欧洲,在这段时间里突飞猛进。工业革命让英国、法国这些国家生产力爆棚,军事技术也日新月异。可奥斯曼呢,还靠着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撑场面。贸易路线也变了,欧洲人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绕过奥斯曼控制的地中海区域。
帝国收的过路费越来越少,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统治者不是不想改,苏丹塞利姆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都推行过改革,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更新军队装备。可旧势力实在太强大,改革阻力重重,效果有限。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奥斯曼帝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吃力。北边的俄罗斯一直想打通黑海通道,南下寻找温水港,就跟奥斯曼杠上了。两国断断续续打了两百多年,史称俄土战争。
奥斯曼败多胜少,领土一块块被啃掉。克里米亚、高加索、黑海北岸,陆续丢了。
西欧列强也没闲着。英国、法国、奥地利看着奥斯曼帝国虚弱,趁机插手。表面上说是支持奥斯曼对抗俄罗斯,其实各有各的算盘。
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个例子,英法拉着奥斯曼一起打俄罗斯,可不是为了帮忙,而是怕俄罗斯独吞奥斯曼遗产,打破欧洲均势。
战争打完,奥斯曼虽然没输,但欠了一屁股债,经济上更加依赖外国贷款。
这段时间,欧洲人给奥斯曼帝国起了个外号“西亚病夫”,意思是这老大帝国看着庞大,其实内里已经虚得不行,就等着被瓜分了。
外部压力已经够喝一壶了,内部又出了新问题。受欧洲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帝国内部的各民族开始觉醒。
希腊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一个个都想要独立自己当家做主。
1821年,希腊爆发独立战争,欧洲列强趁机介入,1830年希腊正式独立。这可是开了个头,之后巴尔干地区叛乱此起彼伏。
帝国政府试过用强硬手段镇压,但效果不好。也试过改革安抚,比如十九世纪中的坦志麦特改革,承诺法律平等、现代化教育。
可惜这些措施推行得太晚,而且不够彻底,民族问题已经积重难返。1877年到1878年的俄土战争又给了帝国沉重一击。
战后签订的《柏林条约》,迫使奥斯曼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独立,还要割让大片土地给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巴尔干半岛几乎丢光了。
拖到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已经奄奄一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选了同盟国这边,跟德国奥匈一起打协约国。结果咱们都知道了,同盟国输了。
对奥斯曼来说,这一战是致命的。战场上节节败退,加里波利战役虽然守住了,但中东战线全面崩溃。
1918年停战后,战胜国着手瓜分奥斯曼遗产。
1920年《色佛尔条约》签订,条件极其苛刻,帝国只剩下小亚细亚中部一点地方,其他领土全部被英法意希等国瓜分。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独立战争爆发,最终推翻条约,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但帝国其他部分再也回不来了。
原来的领土上,陆续出现了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外约旦(今约旦)、巴勒斯坦等新国家,都是在英法委任统治下诞生的。巴尔干和北非早就分立多国。
奥斯曼帝国这百年萎缩,原因确实很复杂。内部僵化,改革太慢,没能跟上时代变革。经济科技落后,被欧洲工业国家远远甩开。民族主义冲击,多民族帝国治理模式失效。外部侵略,列强不断蚕食领土。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拖垮了巨人。
但是直到今天,一些地区冲突还能看到帝国遗产的影子。
其实,很多帝国都在奥斯曼身上学到了不少,比如拥抱变化、制度创新、处理多民族关系……
可即使如此,历史还是保持沉默,从未为谁呐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