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鳌拜:少年天子的夺权之路
1661年,清朝顺治皇帝驾崩,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位,改年号为“康熙”。由于新帝年幼,顺治临终前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共同辅佐朝政。按照清朝祖制,太后不得干政,因此在康熙亲政前,朝廷大权实际掌握在这四位大臣手中。
然而,四位辅臣并非同心协力。索尼、遏必隆和鳌拜同属两黄旗,而苏克萨哈则出身正白旗,双方因旗籍不同而矛盾重重。其中,索尼年迈多病,遏必隆才能平庸,而鳌拜虽在辅臣中排名最末,却是历经三朝的老臣,战功赫赫。凭借索尼和遏必隆的支持,鳌拜逐渐成为四人中权势最大的一位。
随着权力膨胀,鳌拜日益骄横,甚至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朝中大臣对他畏惧不已。唯独苏克萨哈敢于与他针锋相对,两人屡次在朝堂上争执不休。
土地之争与权力倾轧
1666年,鳌拜突然提出,当年摄政王多尔衮曾将镶黄旗的土地划给正白旗,此举“不合祖制”,要求重新调整。然而,此事已过去二十余年,土地归属早已成为定例。鳌拜的提议实则是为了打压苏克萨哈及其背后的正白旗势力。
苏克萨哈坚决反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等人也纷纷上书劝阻。鳌拜勃然大怒,竟未经康熙许可,假传圣旨将这三位大臣处以绞刑,朝野为之震惊。
康熙亲政与苏克萨哈之死
1667年正月,年迈的索尼上书,以顺治帝14岁亲政为例,建议康熙效仿。苏克萨哈也支持皇帝亲政,但鳌拜为压制苏克萨哈,要求所有奏事必须由辅政大臣共同呈递。苏克萨哈不予理会,多次单独觐见孝庄太后,表示愿在康熙亲政后辞官守陵,远离朝堂纷争。
鳌拜对此怀恨在心,暗中谋划:“若皇上亲政,明日便灭苏克萨哈全族!”同年6月,索尼病逝;7月,康熙正式亲政。苏克萨哈再次请求辞官守陵,称唯有如此才能保全性命。鳌拜却借机发难,以皇帝名义质问:“在朝不能活,守陵就能活?”随后罗织罪名,将苏克萨哈及其家族全部下狱,并奏请处以凌迟极刑。
康熙深知鳌拜借机报复,坚决反对。鳌拜竟在御前暴怒咆哮,最终康熙被迫妥协,苏克萨哈被改为绞刑,全家遭灭门之祸。
鳌拜专权与康熙的隐忍
康熙亲政后,鳌拜仍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他甚至在家中议定国事,再强令朝廷执行,连康熙的决策也敢推翻。每逢朝会,鳌拜常当众呵斥大臣,气焰嚣张。康熙深感其“欺朕专权,恣意妄为”,决心铲除这一权臣。
然而,鳌拜党羽遍布朝野,贸然行动恐引发动荡。康熙决定以退为进,先加封鳌拜爵位,甚至亲赴其府邸探病。一次探望时,侍卫从鳌拜床榻下搜出利刃,康熙却淡然笑道:“满洲人刀不离身,不必大惊小怪。”
智擒鳌拜,终结专权
为彻底制服鳌拜,康熙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少年,每日在宫中练习摔跤。鳌拜入宫奏事时,常见这群少年嬉戏打闹,误以为皇帝贪玩,毫无戒心。
1669年的一天,康熙突然召见鳌拜。鳌拜刚踏入殿门,埋伏的摔跤少年一拥而上,将其按倒在地。随后,康熙召集大臣罗列鳌拜三十九条大罪,判其斩首。鳌拜跪地求饶,掀开衣袍展示昔日为救皇太极留下的伤痕。康熙念其旧功,改判终身监禁,但其党羽悉数伏诛。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这场权力博弈以康熙的胜利告终。鳌拜专权仅七八年,最终自食恶果,而少年天子则以隐忍与智慧夺回了属于皇权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