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扫盲之路:从识字运动到文化翻身
在当今中国,识字早已不是问题,但在百年前的中国农村,文盲率却高得惊人。上世纪20年代起,不少有识之士就开始推动乡村建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唯有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等根据地坚持开展识字运动,开启了一场改变乡村面貌的文化革命。
一、扫盲运动的艰难起步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读书识字一直是少数人的特权。虽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连年战乱让这一愿望化为泡影。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解放劳苦大众作为使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识字教育成为重要工作内容。
1936年,历经长征的红军在陕甘宁边区胜利会师,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这里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决心改变当地文盲遍地的状况,让每个百姓都能读书识字。但难题接踵而至: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谁来当老师?
边区政府创造性地推出了识字组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每个村设识字促进会,委员们负责指导各小组学习。为解决师资短缺,连识字的小学生都被请来当老师,这就是著名的小先生制。这些小先生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回家教父母邻居认字。为激励他们,表现优异者还能获得荣誉徽章。
各村还设立了救亡室,这里既是图书室,也是文化活动中心。墙上挂着领袖画像,书架上摆着各种读物,农民们在这里既能学习文化,也能开展文娱活动。
二、扫盲运动的深入推进
为加快扫盲步伐,边区政府开展了各种创新举措:举办识字竞赛、设立普及教育突击月等活动。1937年9月,边区政府定下了一个月发展3万识字组员的目标,动员所有学校支援师资。
在热火朝天的识字比赛中,普通农民也有机会成为识字英雄。这个荣誉激励着男女老少,即便农活再忙,也要抽空学几个字。到1939年,边区已建立385个识字组,组员约2.4万人,还有数百所夜校、半日制学校,学生数万人。
但困难依然存在:边区地广人稀,很多识字组名存实亡;小先生水平参差不齐;繁体字难学难记。为此,边区政府推动文字改革,简化汉字笔画,尝试拉丁化改革。1940年在延安试点的新文字取得奇效:40天内,半数学员就能用新文字写信读报。次年,边区政府开办新文字教员培训班,在全区推广这一成果。
三、扫盲运动的调整与创新
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为应对物资短缺,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扫盲工作不得不放缓。经过反思,边区政府发现:集中学习的方式不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
于是新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只要凑够5-10人,就能办村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算术、农技、手工业甚至医疗知识都纳入课程。1944年周家圪的冬季学校就是典范:由生产组长兼任学习组长,教授运输、养殖等实用技能,还根据个人需求教写账本、开票据。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大受欢迎,30多名学员平均每人学会了30多个汉字。
结语
从抗战爆发到胜利,边区的扫盲运动从未间断。虽然解放战争时期有所放缓,但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再次掀起。今天,中国已实现义务教育普及,文盲基本消除,这一成就离不开当年陕甘宁边区奠定的基础。那些在窑洞里、油灯下坚持学习的农民,用识字本改变了个人命运,也为国家发展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