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后,一场权力斗争的大戏在军中上演。长史杨仪派大将马岱诛杀了宿敌魏延,临刑前杨仪那句庸奴!你还能作恶不?的质问,可谓意味深长。一个恶字,不仅让杨仪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更让后世读者先入为主地认为魏延死有余辜。
然而历史真相远比《三国演义》中魏延有反骨的桥段复杂得多。早在诸葛亮在世时,东吴孙权就曾一针见血地评价:杨仪、魏延,不过牧童般的小人。虽有些用处,但若诸葛亮不在,必生祸乱。这番预言竟一语成谶。
关于魏延之死,史书记载存在两个版本: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前密召杨仪、费祎、姜维部署后事,安排魏延断后。素与魏延不和的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勃然大怒:丞相虽逝,我尚在!岂能因一人之死耽误军国大事?我魏延岂能受杨仪调遣?随后竟擅自南撤,更火烧栈道断人后路。当魏延在南谷口伏击友军时,王平怒斥:丞相尸骨未寒,尔等竟敢如此!最终众叛亲离的魏延被马岱所杀。
而《魏略》则记载诸葛亮临终将兵权托付魏延。杨仪为自保散布魏延欲降曹的谣言,并率先发难。魏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若反击则坐实叛变罪名,不反击又百口莫辩,最终在逃亡途中被杀。史学家裴松之认为此说恐为敌国传闻。
细究魏延生平,这位悍将确实才华横溢却桀骜不驯。刘备破格提拔他镇守汉中时,面对群臣质疑,魏延豪言:曹操举国来攻,我必拒之;若来十万,我必吞之!北伐期间,他屡次提出效仿韩信的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始终未允。这些事例既展现其军事才能,也暴露出好大喜功、目中无人的性格缺陷。
《三国志》记载他善养士卒却性情高傲,与同僚关系紧张,唯独杨仪不买账,二人势同水火。即便对诸葛亮,他也常抱怨丞相太过谨慎,未能尽用我才。这种恃才傲物的性格,最终导致他在权力斗争中孤立无援。
魏延的悲剧启示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再大的本事也可能功败垂成。在团队协作中,保持适度的谦逊与包容,或许比单纯追求能力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