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兴衰:从开疆拓土到战略收缩
1368年,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开启了明朝276年的统治。这位传奇皇帝登基后立即挥师北伐,以雷霆之势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并将其改名为北平,成功收复了长城以南的广大中原地区。
在收复北平后,朱元璋并未停下征战的脚步。在31年的洪武年间,他先后发动了9次大规模北伐,陆续夺回了河西走廊、辽东和河套平原等战略要地。这些地区自唐朝末年就长期被外族占据,如今终于重回汉人政权掌控。其中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尤为关键,名将蓝玉率领明军大破北元主力,导致草原势力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这些部落此后互相攻伐,大大减轻了明朝的边防压力。
为巩固北方边防,朱元璋采取了多项措施:在草原地区设立开平、大宁等军事卫所,既拓展了防御纵深,又起到监视草原各部的作用;同时向辽东大量移民,将其打造成重要的军事基地。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整个洪武时期,北方战事都被控制在长城以外,内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1402年,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延续了父亲的积极防御政策,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在斡难河畔设立卫所,将明朝的防线推进到草原腹地。在东北地区,朱棣设立奴儿干都司,派兵驻守黑龙江流域,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东北腹地建立直接统治。此外,明军还收复了五代时期独立的交趾地区(今越南北部),设立交趾行省,使明朝疆域达到极盛。
然而好景不长。朱棣去世后,其孙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面对祖父和曾祖父60年征战积累的财政压力,朱瞻基决定改变国策。1428年,明朝立国60周年之际,他下令从交趾撤军,放弃了这片经营20年的土地。这一决定不仅使富饶的红河三角洲重归越南,更导致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西南边境从此不得安宁。
更严重的是,朱瞻基陆续放弃了东北的奴儿干都司、漠北的斡难河卫等战略要地。这些卫所的撤除使明朝防线骤然收缩千里,草原势力直逼长城脚下,首都北京一夜之间变成了边境城市。这些被称为宣德弃地的政策,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宣德时期的明朝国力依然强盛,朱瞻基本人也不乏才干,但他的一系列收缩政策,却让祖辈用鲜血换来的疆土付诸东流。这些决策不仅坑害了他的儿子明英宗,更让徐达、蓝玉等开国将领的赫赫战功化为乌有,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砍树。明朝的边防形势从此急转直下,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