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开国帝王最在乎的莫过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位时自然无人敢轻举妄动,但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自己百年之后,子孙能否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开国功臣,转眼就成了最大的潜在威胁。正因如此,历史上演了一幕幕兔死狗烹的悲剧——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逼反英布等人;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开国文官集团(以李善长为首)和武将集团(以蓝玉为首)几乎赶尽杀绝。
然而唐朝的开国史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帝位。如果说李渊不杀功臣是因为最大功臣就是其子李世民,那么李世民为何也对手握重兵的功臣们网开一面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唐朝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亲自打下来的。论军事才能,满朝文武只有李靖、李勣可与之比肩,其余将领都难以望其项背。这就意味着即便有人心怀不轨,也绝非李世民的对手。只要这位天策上将坐镇朝堂,功臣们根本构不成威胁。
其次,年龄优势让李世民高枕无忧。朱元璋晚年诛杀蓝玉等人,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功臣正值壮年。但李世民不同,他18岁在太原起兵,30岁就登上帝位,比大多数开国功臣都要年轻。到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时,李孝恭、杜如晦等重臣已相继离世。等到李世民晚年,当年的老臣们大多已作古。
再者,李世民的子嗣个个出类拔萃。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都是人中龙凤。与汉惠帝刘盈的懦弱、建文帝朱允炆的稚嫩相比,李唐的接班人优势明显。
此外,李唐王朝的建立有着独特的政治基础。李家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既是西魏八柱国后裔,又是隋朝皇亲,袭封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已拥有完备的军事、经济基础。其他投奔的文武官员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而非刘邦麾下韩信、彭越那样的创业合伙人,更不像朱元璋还要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
最后,李世民为子孙精心挑选的托孤大臣堪称完美:首辅长孙无忌是秦王府旧部、玄武门首功之臣,又是长孙皇后之兄;次辅李勣(徐茂公)以忠义著称,李世民还特意设计先贬后升的局,让他对新君感恩戴德;三辅褚遂良则是朝野公认的道德楷模。
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李世民不必重蹈杀功臣的覆辙。这位帝王本就重情重义,特别珍惜玄武门之变中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即便侯君集谋反事发,李世民仍痛心地说:你再也上不了凌烟阁了。这种君臣相得的和谐局面,恰是盛唐气象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