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却纷争不断。纵观两国交往史,几乎每次冲突的始作俑者都是日本。虽然除了近代的抗日战争外,中国在历次交锋中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但也始终未能给予日本致命一击,导致这个岛国屡屡卷土重来。展望未来,若战端再起,中国必须彻底击溃日本,才能终结其无休止的挑衅。
两国交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东夷传》中就有关于倭国的记载。有趣的是,有学者认为倭字源于三国时期,取魏字半边,寓意魏国的友邦。谁能想到,两千年后这个友邦竟会发动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造成数千万生灵涂炭。
唐朝是中日交流的黄金时期,日本遣唐使将唐朝的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全盘照搬。但就在这个时期,两国爆发了首次军事冲突——白江口之战。当时朝鲜半岛三分天下:北部的高句丽、东南的新罗和西南的百济。日本长期觊觎半岛,此次选择支持百济对抗亲唐的新罗。唐军战舰以绝对优势击溃日本水军,数百艘日舰葬身火海。此役后日本蛰伏近千年,潜心学习盛唐文明。
宋元时期,中日关系出现转折。元朝曾两次东征日本:1274年首次出征虽初战告捷,却因遭遇台风功败垂成;1281年再派十万大军,又遭台风重创。到了明代,倭寇肆虐沿海,丰臣秀吉更发动壬辰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明军虽经碧蹄馆之挫,最终仍击退日军。可惜清朝甲午战败,不仅丧失朝鲜藩屏,更让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壮大实力,为日后侵华埋下祸根。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最终败亡主要归功于美国的原子弹,而非中国战场的胜利。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日本至今仍对美国俯首帖耳,却拒不承认对华侵略罪行。
如今的日本更值得警惕:军费连年攀升,积极发展远程导弹和准航母;右翼势力猖獗,公然参拜靖衣神社;在东海争夺钓鱼岛,在台海干涉内政,在南海拉帮结派。最新民调显示,超过80%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种敌意与二战前的社会氛围如出一辙。唐太宗曾言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徳,这对认识日本民族性格颇具启示。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唯有以雷霆之势彻底击垮日本军国主义,才能永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