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四大派系权力格局探析》
有人的地方必然存在利益纷争,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无一例外都深陷内部派系斗争的漩涡。以曹魏为例,高平陵之变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与曹爽为代表的宗室势力展开生死较量,最终改写了曹魏的政权走向。东吴方面,孙权为平衡权力格局,刻意重用鲁肃、诸葛瑾等外来谋士,以此制衡盘踞江东的本地士族势力。而蜀汉的派系斗争同样激烈,内部形成了四大政治集团,其中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实力最为雄厚,而刘备的元老派却日渐式微,最终沦为最弱势的群体。 一、刘备元老派:创业功臣的兴衰史 核心成员包括:威震华夏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忠勇无双的赵云,以及谋士糜竺、糜芳兄弟,能言善辩的孙乾,足智多谋的简雍等人。中平元年(184年),时年二十四岁的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在长期的征战中,刘备逐渐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文有糜竺负责后勤补给,孙乾擅长外交斡旋;武有关羽统帅水军,张飞统领步卒,赵云护卫中军,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军政体系。然而,由于追随刘备时间最早,这批元老的年龄普遍偏大。待到蜀汉政权正式建立时,元老派已开始陆续凋零。至诸葛亮北伐时期,仅剩白发苍苍的赵云和日渐失势的刘琰尚在朝中。随着公元229年赵云病逝,234年刘禅处死刘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元老集团彻底退出了蜀汉的政治舞台。 二、荆州派: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 这一派系汇聚了蜀汉最杰出的文武之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当益壮的黄忠、骁勇善战的魏延,以及后来执掌朝纲的蒋琬、费祎,还有马良、马谡兄弟,向朗、向宠叔侄,镇守边疆的邓芝、阎宇,善战之将宗预、霍弋,早逝的奇才庞统等人。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大举进攻刘备,迫使刘备南逃投奔荆州牧刘表。虽然刘表表面以隆重的礼节相迎,将刘备安置在新野,但暗中却对不断投奔刘备的荆州豪杰心生忌惮。自寄居荆州之日起,刘备就着力网罗当地人才。随着势力不断壮大,荆州籍人士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尽管在建国前夕,庞统战死、霍峻病逝、黄忠老去,但仅诸葛亮连续执政十余年,继任者蒋琬、费祎相继主政就足以证明荆州派的显赫地位。到蜀汉后期,邓芝镇守东线,阎宇防卫南中,宗预驻守汉中,霍弋坐镇交州,这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都是荆州派成员,充分彰显了该派系在蜀汉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三、东州派:昙花一现的政治力量 这一派系以法正、李严为首,还包括名士许靖、能臣董和、反复无常的孟达、刚正不阿的董允,以及蜀汉外戚吴懿、吴班兄弟等。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数以万计的南阳、三辅流民涌入相对安定的益州,被益州牧刘焉整编为东州兵,从此形成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在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的关键时刻,东州派的临阵倒戈直接决定了战局走向。因此刘备入主成都后,法正被擢升为蜀郡太守,李严受命镇守江州,均获得重用。可惜法正英年早逝于公元220年,而李严又因北伐粮草问题在231年被诸葛亮革职。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失势,东州派逐渐衰落,再也无法与如日中天的荆州派分庭抗礼。 四、益州派:根基深厚的本土势力作为益州本土豪强的代表,这一派系包括宁死不降魏的黄权、平定南中的李恢、镇守南疆的马忠、力主降魏的谯周,以及名将王平、罗宪、张嶷、张翼等人。益州派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经济实力。无论是懦弱的刘璋还是雄才大略的刘备,在治理益州时都对这个本土集团采取既拉拢又防范的策略:一方面必须任用黄权、李恢等人才以维持地方稳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调离、分权等手段防止其坐大。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始终贯穿于蜀汉政权的整个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