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在第五次反围剿遭遇重大挫折后,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那场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岌岌可危,前有敌军重兵设防,后有追兵紧咬不放,整个队伍随时面临覆灭的危险。在险象环生的征途上,直到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党中央才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使红军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
在这段充满艰险的征程中,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个专门负责军事情报工作的部门,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黑夜中的明灯。毛泽东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二局的情报支持,长征简直难以想象。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提着灯笼走夜路。这番话生动展现了二局在长征中的特殊地位。
本文要讲述的戴镜元,正是二局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作为二局党支部书记,他是人民军队技术侦察事业的开拓者。在长征途中,戴镜元带领团队为红军提供了精准的情报保障。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位革命功臣在建国后却因个人问题栽了跟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黯然落马。他的人生经历究竟有哪些值得深思的故事呢?
1919年,戴镜元出生在福建永定的一个普通农家。土地革命时期,少年戴镜元就参加了家乡的农民运动,成为儿童团中的积极分子。在党的培养下,他迅速成长为革命骨干。1933年,年仅14岁的戴镜元正式加入红军,被选调到中央军委二局,从此与情报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为日后长征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基础。
长征开始后,年轻的戴镜元肩负重任,担任二局党支部书记,带领一支精干的技侦小组。他们日夜监听敌军通讯,破译密码,为红军指挥部提供关键情报。正是这些准确及时的情报,帮助红军多次化险为夷,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戴镜元的突出贡献,赢得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抗战爆发后,戴镜元继续在二局大显身手。1939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破译日军密电,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立下大功。战后,阿部规秀的军大衣被送到延安,经研究决定,这件战利品被授予戴镜元,以表彰他在密码破译方面的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戴镜元先后出任中央军委二局代局长、局长,他领导的情报系统为三大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总情报部副部长、技术部部长等要职,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职务的晋升,戴镜元开始放松自我要求。在一次营房修缮工作中,他违规使用优质木材装修自家住宅,这一错误选择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三反五反运动中,问题被揭发后,朱德亲自找他谈话。虽然认错态度诚恳且属初犯,但军纪不容触犯,最终他被撤销职务,错失了1955年授衔的机会。
此后,戴镜元被安排到北京崇文区一家工厂劳动改造。在基层劳动期间,他深刻反省,认真改正错误。晚年他享受副大军区级待遇,生活得到妥善照顾。2008年,这位经历大起大落的革命前辈在北京逝世,走完了89年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