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国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
蜀汉面积小、人口少、军队规模小,但是却频频挑战曹魏,前后发动过15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曹魏面积大、人口多、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是却长期处于守势,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好比侏儒多次找巨无霸决斗,后者却不敢应战。
为什么会如此反常?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只要一万军队防守,曹魏进攻就需要十五万兵力,而且还不能取胜。
历史上还没有几个王朝从蜀道进兵,占领四川。
四川政权丢失,有以下原因。
内部不统一
比如战国时期,那里有巴国、蜀国还有众诸侯,这才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对这些政权各个击破。
唐朝时期,那里也是群龙无首,个别军阀自愿归顺李唐,结果被李世民统一。
可是三国时的形势不同,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内部统一、国富民强、形势稳定,曹魏大军从陆路进攻没有胜算。
即使在蜀国已经衰落的情况下,钟会进攻蜀国,邓艾突发奇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区偷袭得逞灭亡蜀国,也是走了一招险棋,途中多次遇险,取胜纯属偶然,是一场豪赌,并没有十足把握。
一千多年之后,这一点也没有改变。
明朝末期,四川已经乱成一锅粥,山头林立、“军阀”混战,张献忠入川滥杀无辜,所作所为不得人心。
顺治三年,张献忠部将刘进忠叛投清朝,带领清军入蜀(由于遭遇抵抗,清兵不久退出)。
直到顺治八年,清军主力部队仍旧无法进驻四川。
直到顺治十五年,清兵才控制四川。
这足以说明,在蜀中政权稳定的情况下,陆路进攻四川根本没有胜算。
因此曹魏统治者不去冒险,是非常明智的。
如果兴师动众,最后失败,国力下降,会给孙吴等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后果严重。
陆路没有胜算,只有水路。
赵匡胤平定四川,消灭后蜀政权,兵分两路,一路沿嘉陵江南下;一路从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
但是当时孙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曹魏军队没有制海权,如何能灭亡蜀国?
汉中盆地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它南临巴山,北依秦岭、居于川、陕、甘肃、鄂四省的中心地带。
同时汉中地区是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美称。
而其外部都是山地,易守难攻,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对蜀汉来说更是生死攸关,占领了这里,就等于扼住了蜀汉咽喉。
曹操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对此岂能不知?当时他雄心勃勃,打算一举拿下汉中,进而南下,消灭立足未稳的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战胜马超、韩遂军,控制了关中陇右。
形势一片大好,曹军挥师南下,向汉中进发。
于七月抵达阳平关,逼降张鲁,控制汉中,新生的蜀汉政权岌岌可危。
即使曹操占据汉中之后,不主动进攻,而是复制屯田模式,在这里养精蓄锐几年,把汉中变成了巩固的曹魏军事基地,刘备也非常危险。
因为那样,曹操就具备了与刘备打持久战的资本;那样的话,刘备政权即使不灭亡,也没有发展空间,无法站稳脚跟。
但是曹操是军事家,刘备也不是省油的灯,军事上也不是菜鸟;更何况刘备身边还有三国第一智囊诸葛亮在那里出谋划策?
得知曹操占领汉中之后,刘备的第一反应是大惊失色:这是要将蜀汉政权扼杀在襁褓中啊,曹阿瞒这一招何其毒也,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肯定不能让曹操集团的阴谋得逞。
这时候,因为刘备当老赖毁约,不归还之前借孙权的南郡,孙吴大军想强制执行,攻打镇守荆州的关羽。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刘备一咬牙,把吃到肚里的肉吐出一半,交出半个荆州,与孙权签订了停战协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行总动员,倾举国之力打响了对他来说生死攸关的战役——汉中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和曹军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战斗中老将黄忠将曹操爱将夏侯渊斩落马下。
同年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军。
刘备在和曹操经过两年对垒之后,终于取得汉中。
表面上看,曹操是主动让出汉中,其实是迫不得已,作出决定时非常痛苦。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在之前的较量中,曹操痛失爱将夏侯渊,士气低落。
二是双方陷入持久战,曹操十几万大军、数万马匹,粮食消耗巨大,后勤承受不来这样的压力。
在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三国时代,八百里秦川运粮太难了。
从关中筹措粮草,之后再运输到汉中是需要时间的。
当时,古汉水因为地震中断,这就排除了像西汉韩信那样通过水路运粮的可能。
只能通过陆运,从陕西运粮草,运粮大车队必须从蜿蜒起伏的秦岭主脊经过,全部是崎岖山路,运输的效率奇低。
虽然刘备军队的后勤补给也不是那么到位,但是从川蜀通往汉中的道路,相对来说比从关中到汉中的道路好走得多,效率相对较高。
军不可一日无粮,更不能没有武器,后勤保障是进行战争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粮草供应,便不具备持续作战的条件。
当然,曹操也可以选择以汉中为前进基地,以关中为腹地,继续南征,与刚刚夺下川蜀的刘备集团打长久战。
一旦如此,东吴如果乘虚而入,曹魏就要陷入两线作战境地,国力难以承受。
如果西部、北部分裂势力兴风作浪,那局面就更加难以收拾。
还不说汉献帝身边还有敌对势力 ,梦想着让皇帝掌权,发动宫廷政变。
而刘备则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能全力以赴和曹操熬下去。
经过反复掂量,曹操下达了撤军命令。
曹操痛失汉中,失去了进军川蜀的跳板,让刘备在这里打下根基,曹魏想进攻蜀汉难度大大增加,不得不知难而退。
既然曹魏消灭蜀汉难度很高,蜀汉想要北伐中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要面临后勤保障不力的困难。
事实上,蜀汉发动了十几场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不是因为遇到大雨,道路难行;就是因为后勤保障不到位,军队断粮。
在此情况下,曹魏大军只要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蜀汉军队就能不战自乱,主动撤军。
换言之,无论蜀汉如何好战,无法对曹魏构成什么威胁。
相比之下,东吴的威胁更大。
东吴控制的荆门,距离曹魏首都洛阳只有500多公里,距离曹魏只要根据地只有400多公里,距离曹魏控制的襄阳,只有100多公里。
因此,东吴对曹魏的威胁大得多,是心腹之患;所以曹魏要首先防范和收拾东吴。
因此,在曹丕、曹睿时代,曹魏政权所曾经发起四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针对东吴的。
即使跟蜀汉交战,也是防御性质的(曹真主打的一次除外)。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他面临的内部外部局势非常严峻。
外部蜀汉和孙吴“忘我之心不死”,对曹魏虎视眈眈。
内部曹丕是战败了曹植之后才获得接班资格,即使登基了,面临的权力斗争也非常激烈。
所以曹丕登基之后,首先要巩固政权,稳定局势;既要笼络人心,还要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又要打击排除异己势力,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心思考虑那么多。
而且曹丕非常短命,40岁就去世,只当了6年皇帝,属于壮志未酬。
司马懿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对司马懿来说更是如此。
曹丕等当接班人,司马懿居功至伟,曹丕对司马懿言听计从。
曹丕和曹叡临死的时候,司马懿又是托孤大臣。
因此,曹操之后司马懿对曹魏的大政方针起着决定性影响,他的思路决定着曹魏的军事战略。
在司马懿看来,攻打蜀国成功了当然可以增加自己的威望,为日取代曹魏创造条件。
但是失败了,威望就一落千丈,说不定还会被问罪,满盘皆输。
曹真正是因为攻打蜀国失败,让自己威信扫地,也让自己在和司马懿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司马懿就采取了防守战略,以挡住蜀汉侵略为底线。
而只要能抵挡住诸葛亮,就能将兵权抓在手里,树立自己的威望,何必要冒险?
司马懿是个谨慎的人,他为曹魏制定了防守战略,从军事上说是无可厚非的,从政治上说对司马家族百里无一害。
只要将曹魏建设好,就能静观其变。
当时的情况,不怕蜀汉北伐,就怕他不北伐。
持续北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完蛋。
只需等其衰落了,趁其病要其命就行。
反之,如果曹魏持续攻打蜀汉,那也是自取灭亡。
事实证明,曹魏(其实是司马懿)的战略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