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中国战场硝烟再起。日军调集十万余精锐部队,在凛冽寒风中向长沙城扑来,发动了侵华战争以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坐镇指挥的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临危受命,率领17万抗日将士严阵以待。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12月24日平安夜,日军兵分八路强渡新墙河,铁蹄直指长沙。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拱卫大西南的战略要冲。当时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若长沙失守,西南腹地将门户洞开,抗战大局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每一个中国军人都清楚,他们守卫的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自1938年武汉会战后,长沙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尽管中国军队在1939年和1941年9月的两次长沙会战中挫败了日军攻势,但敌我双方始终未能决出真正的胜负。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薛岳将军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天炉战法这一精妙战术。他借鉴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深知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必须扬长避短,以智取胜。
这个被称作天炉的战术体系堪称军事杰作。薛岳充分利用长沙周边山地纵横的地形特点,精心构筑了三道纵深防线:新墙河为前沿屏障,汨罗江作第二道防线,捞刀河与浏阳河则构成最后的熔炉。前两道防线的守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既要给日军造成足够杀伤,又要巧妙隐藏真实意图。当骄兵冒进的日军突破至第三道防线时,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
12月24日,惨烈的战斗在新墙河畔打响。经过四昼夜的血战,中国守军虽然后撤至汨罗江南岸,但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却因此产生了严重误判。这位骄傲的日军将领不知道,他的部队已经偏离了原定作战计划——第11集团军的任务本应是佯攻牵制,如今却孤军深入,正一步步走进薛岳布下的天罗地网。
1942年元旦,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的喜讯传来时,长沙城外的厮杀却达到白热化。中国第10军将士死守东门、北门,在修械所阵地与日军展开惨烈拉锯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阵地失而复得,鲜血染红了冬日的土地。而在日军指挥部里,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正焦躁地等待着捷报,他原计划用占领长沙来庆祝新年,却不知他的部队已陷入绝境。
转机出现在1月2日。中国军队截获了日军加藤大队的机密文件,这份意外收获揭示了日军弹药即将告罄的致命弱点。薛岳当机立断,命令各部收缩包围圈,准备给日军致命一击。果然,弹尽粮绝的日军被迫撤退,在沿途又遭到中国军队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
1月5日,当朝阳升起时,长沙城外终于恢复了平静。这场持续13天的血战,以中国军队歼敌5.6万余人、自损3.1万余人的辉煌胜利告终。捷报传出,举国欢腾。英国《泰晤士报》盛赞这是珍珠港事件后同盟国取得的首场大捷。薛岳将军因其卓越指挥,先后荣获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独立勋章。
这场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正如《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所记载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用鲜血铸就的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