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的北京城,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街道上行人稀少。正值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温暖的节日氛围中。然而在军区大院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辗转难眠,心中涌动着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位老人正是66岁的开国大将王树声。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春节,他却独自一人在家。妻子作为医务工作者仍坚守岗位,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小女儿王季迟在部队服役。每当夜深人静,老人坐在客厅的藤椅上,眼前总会浮现女儿在军营训练的身影。
思女心切的王树声终于按捺不住,他换上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将家里准备的腊肉、点心和水果仔细包好。虽然已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但他刻意没有穿军装,也没有通知任何人,就像一个普通的父亲那样,冒着严寒前往部队探望女儿。屋外冰封雪飘,寒风刺骨,却挡不住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牵挂。
当王树声来到部队大门时,正遇上门岗执勤的哨兵。看到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哨兵以为又是来探亲的家属,便公事公办地说:春节期间探亲人员较多,请到后面排队登记。王树声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露出理解的笑容,默默走到队伍末尾,认真填写起登记表。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寒风中排队等候的普通老人,竟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他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架子,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只有长者的慈祥和军人的坚毅。即便身居高位,王树声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从不以身份谋取特权。
经过漫长的等待,王树声终于来到登记台前。他在探访人一栏工整地写下王季迟,又在来访人处签下王树声三个字。值班的哨兵看到这两个名字,完全没有联想到那位威名远扬的将军,只当是同名同姓的普通老人。
几个小时后,正在训练的王季迟突然接到父亲来访的消息。她匆忙赶到接待室,看到父亲冻得发青的脸庞,心疼得眼眶发红:爸,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快喝口热水暖暖身子。王树声慈爱地望着女儿:四毛啊,爸爸想你了,就来看看。短暂的相聚后,老人又叮嘱女儿要安心服役,绝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化。
王树声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他的女儿也谨记父亲教诲,在部队从不提及家世。她和其他战士一样摸爬滚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的教导。
这种低调朴实的作风,是王树声一以贯之的家风。他不仅严于律己,对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在家庭生活中,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要求子女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
回望王树声的革命历程,更让人肃然起敬。1926年,21岁的他在堂兄引导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在枪林弹雨中,他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领导才能。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曾大义灭亲,亲手惩处了为祸乡里的亲戚,彰显了坚定的革命立场。
1927年的一次突围中,王树声险些落入敌手。危急关头,周兴荣老妈妈挺身相救,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脱险后的王树声含泪承诺:革命胜利,必报大恩。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专程返乡,紧紧拥抱这位救命恩人,泪流满面。
正是这种赤子之心,让王树声在军中赢得广泛敬重。即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依然保持着朴素作风。当组织要为他修建豪华住宅时,他坚决推辞,最后只同意建一栋普通平房,还特意嘱咐不要影响邻居。在他心中,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
在教育子女方面,王树声更是严苛。他最疼爱的女儿王季迟,十几岁就被送到部队锻炼。在军营里,没人知道她的特殊身份,她也从不在人前提及父亲。这种严格的家教,培养出了子女自立自强的品格。
1971年,病痛缠身的王树声依然坚持低调行事。他强忍病痛排队登记,只为见女儿一面。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坚守着不搞特殊的信念。1月7日,这位70岁的开国大将与世长辞,直到这时,部队官兵才知道王季迟的身世。
王树声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低调谦逊和无私奉献,不仅为湖北人民赢得了骄傲,更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位老将军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