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击败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成功登上了皇位。正如俗语所言,山中无老虎,猴子便成了大王。这里的猴子指的是朱棣,而老虎则是指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史书记载朱标宽厚仁爱,但可不是人善可欺之人
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正室马皇后共同孕育了五位皇子,分别是长子孙朱标、次子孙朱樉、三子孙朱棡、四子孙朱棣以及五子孙朱橚。在这五位嫡出之子中,朱元璋无疑最为偏爱他的长子朱标。
《明史》中提及,朱标降生之际,朱元璋正领军征讨南京。朱标的诞生使得正于前线激战的朱元璋喜出望外。彼时,朱元璋年已二十八,因常年领兵征战南北,至此时尚未有子嗣,心中忧虑,便将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收为养子。朱元璋此举,实因担忧一旦自己不幸,江山社稷将传承于侄甥之手。
朱标的诞生,让朱元璋得以拥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一喜讯令他心满意足。他不仅拥有了血脉的传承者,更是在喜悦之中,特意选择在当地一座山峰的岩石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之语。
朱标是朱元璋在动荡岁月中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朱元璋的深切宠爱。尽管朱元璋后来又有了众多子嗣,然而无人能像朱标那样得到朱元璋如此深厚的爱戴,即便是朱棣也无法与之相比。
朱标自幼便被朱元璋视为继承人精心培育,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聘请了名儒宋濂等人来教导朱标,还让开国功臣李善长、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一同指导他的文武才能。同时,鉴于朱标出生在优渥的环境中,朱元璋担心他误入歧途,因此还特别邀请了众多品行高尚的儒士来教导他的人格修养。
朱标成年后不仅才学横溢、武艺超群,其品德亦堪称楷模。史籍中记载,他性情宽厚、仁爱待人,举止温文尔雅,颇具仁君风范。尤为难得的是,自幼便深受朱元璋宠爱,但他却毫无奢华之气,生活中节俭朴素,与那些身处富贵环境却养成纨绔之风的子弟截然不同。
尽管史籍中记载朱标性格宽容仁慈,切勿误以为他是个容易被欺骗的人,朱标确实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君子,但他绝非那种轻易受人欺凌的角色,他在众多兄弟和朝臣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朱标的声望既源于他个人的品德与行为,亦得益于其父朱元璋的赐予。1364年,朱元璋被封为吴王,朱标随之被立为吴王世子。而到了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登基为帝,年仅13岁的朱标随即被立为太子。
每次朱元璋每前进一步,他都会将朱标一同带前进一步,这种特殊的优待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朱元璋坚定不移的意图,那就是让他的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
在此情形下,特别是朱标晋升为太子之际,朱元璋为太子东宫挑选的辅佐官员,除了当时的知名儒士,还囊括了开国宰相李善长、大将军徐达、著名将领常遇春以pp.4g.tu1.BiZ82及谋士刘伯温等人。其中,以李善长和徐达等人为首的淮西勋贵功臣集团,以及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士族集团,均成为了朱标的东宫属官。换言之,朱元璋实际上能够调动这些人,朱标同样可以指挥他们,这几乎等同于朱元璋将自身的权力一分为二,授予了朱标。
在历史长河中,鲜有开国皇帝如朱元璋般敢于将权力轻易授予太子。若当年唐高祖李渊敢于效仿朱元璋,将权力赋予太子李建成,或许便不会发生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进而弑兄李建成,最终登上帝位的事件。
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不惜为儿子朱标造势。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相当严厉的皇帝,对朝臣的惩罚从不手软。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朱元璋故意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其真正意图正是为了给朱标提升声望。每当朱元璋对那些开国功臣或朝臣进行严厉惩罚时,朱标总能挺身而出,为他们求情,恳请朱元璋给予宽恕。
朱元璋常会顺着形势行事,考虑到朱标的面子,对他网开一面,从宽处理。因此,在史书中,朱元璋被描绘成残酷严厉,而朱标则被塑造成宽厚仁爱的go.4g.tu1.BiZ82形象。实际上,朱标宽厚仁爱的形象完全是其父朱元璋有意塑造的,他期望朱标在朝臣心中树立这样的形象,以便受罚的朝臣和功臣都能感激朱标,并竭力支持他未来的继位。
除了对朝臣进行惩处以助朱标声势之外,朱元璋还将此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儿子们,鉴于朱标未来将与众兄弟既是手足也是君臣,他必须确保儿子们对朱标服从,并且要在儿子们中为朱标树立威望。
朱元璋对儿子的教育极为严厉,一旦儿子们犯下小错,他必定予以重罚。特别是对于朱樉、朱棡、朱棣、朱橚这四个儿子,他的管教尤为严格。这四位都是嫡出之子,且彼此年龄相差不超过六岁,与朱标的年纪相仿,因此他们被视为对朱标未来地位的最大威胁。
朱樉被封为秦王,乃边塞藩王之列,势力雄厚,且勇猛善战。然而,朱樉之短处亦颇为显著,性情暴戾,骄狂奢侈,因而所犯过错亦不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樉因过失频发,遭到御史弹劾,朱元璋趁机将他召回南京,意图废除其秦王封号。
在废除朱樉的封号之前,朱元璋特地派遣朱标前往朱樉的领地进行考察和巡视,以查明朱樉是否在封地内滥用权力,欺压百姓。同时,朱元璋当时已有迁都西安的打算,朱标此行也是为了实地勘查。朱樉的命运pr.4g.tu1.BiZ82维系在朱标一人的手中,朱标却始终秉持宽厚仁爱的原则,回朝后在朱元璋面前为朱樉辩护,称赞他在封地内并未给百姓带来困扰,正是因此,朱樉才得以保住秦王的封爵。
朱樉对朱标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样,朱棡、朱棣、朱橚等人亦怀有同样的情感。然而,朱元璋时常找借口惩罚他们,但朱标总能挺身而出,为这些弟弟们求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标在众兄弟中自然而然地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赢得了兄弟们的深厚爱戴和崇敬。
除了为朱标助威,朱元璋还特别在洪武十年(1377年),即朱标年满22岁之际,指派他统率文武百官,负责监国事宜。此时,朱标的权力几乎与皇帝无异,国家的大政方针主要取决于他的决断,只需向朱元璋请示并获得批准即可。
自该年始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离世,他共担任监国之职长达十五年,期间可视为他的统治时代。
朱标在朱元璋时代,其权力几乎与皇帝无异。身处巨大的权力之中,加之他个人的才能和朱元璋对他的大力支持,他的威望自然极高。尽管他性格宽厚仁爱,却依然能够指挥群臣,甚至能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开国功臣和兄弟们心悦诚服。因此,尽管他仁爱宽厚,却绝非软弱可欺之流。
朱标不死朱棣永远不敢起兵
朱标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其权力仅次于皇帝,且他所依托的政治势力更是远超朱棣所能匹敌。朱棣当时所能依靠的,不过是谋士姚广孝以及一些地位较低的武将,而朱标背后则有着徐达、常遇春等淮西勋贵功臣组成的强大团队。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便安排朱标迎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配偶。尽管常遇春当时已经离世,然而,冯胜这位淮西勋贵功臣中的大将,正是常遇春的姻亲,而蓝玉a8.4g.tu1.BiZ82则是常遇春的妹夫。显而易见,常遇春在淮西勋贵功臣集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常遇春已故,他的势力依然存在。因此,朱元璋促使朱标与常遇春的长女结亲,目的在于赢得淮西勋贵功臣集团的全力支持。
朱标继任监国后,淮西的功臣勋贵集团对他完全俯首称臣,尤其是蓝玉与朱标关系尤为密切。蓝玉乃一员桀骜不驯的大将,其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故而当时能驾驭蓝玉的,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唯有朱标一人。
蓝玉当时对朱元璋和朱标的话深信不疑,对其他皇子则置若罔闻,尤其对朱棣更是不屑一顾。在北伐蒙古途中经过北平,他察觉到朱棣心怀叵测。于是,回到南京后,他向朱标透露了在北平所见,指出朱棣的举止与皇帝无异,预言朱棣将来必生篡位之心,并力劝朱标尽早除掉朱棣。
此事显露蓝玉对朱棣心存轻视,亦反映出他对朱标无比忠心,自是忠心无二,因两人间有着姻亲之缘,蓝玉身为朱标嫡妻的亲舅舅,再者,从这也可窥见当时朱标已有足够实力除掉朱棣,否则蓝玉不会劝朱标尽早除掉朱棣。
朱标在太子位上时,若要整治弟弟朱棣,简直是轻而易举。朱元璋经常严厉地责罚朱樉、朱棡、朱棣、朱橚这四个嫡子。只要朱标在朱元璋惩罚他们之际添油加醋,便足以使他们失去封爵。若朱棣没有燕王的爵位,他最终的归宿恐怕只能回到凤阳老家耕种土地了。
朱标性格仁厚,他观察到朱棣每次与他相见时都表现得非常谦恭,仿佛真心实意地尊敬他。因此,朱标觉得朱棣在封地虽有几分傲慢,但不会对79.4g.tu1.BiZ82他怀有异心。基于此,朱标没有采纳蓝玉的建议,打算对朱棣进行整治。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一决定反而为日后他的儿子朱允炆登基埋下了潜在的危机。
若朱标非因早逝而顺利登基为帝,朱棣不仅不会发动靖难之役,就连作为燕王的他,行事也会变得更为谨慎。因为皇帝之位已由父亲转至兄长,若在父亲面前犯错,父亲尚能宽容,放你回凤阳耕田,但在兄长面前显露野心或犯有过错,兄长或许便会对你施以严厉手段。
即便朱标在登基后仅仅一年便离世,即便他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也未曾敢发动靖难之役。朱棣能够顺利登上帝位,实属幸运之至。而他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兄长朱标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朱允炆并非朱标的正室所生之长子,他只是朱标的第二子。朱标的正室所生之长子名叫朱雄英,但遗憾的是,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仅仅8岁便不幸夭折。随后,朱标的zl.4g.tu1.BiZ82正室常氏在生下第三个儿子朱允熥后,不幸患上产后病离世。在失去正室之后,朱标才将侍妾吕氏扶为正室,而吕氏恰好是朱允炆的亲生母亲。
朱雄英体内流淌的是常遇春的血液,若非朱雄英不幸早逝,即便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若选朱雄英为皇太孙,淮西勋贵功臣集团定会继续支持朱雄英。如此一来,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为朱允炆扫除障碍,也不必将淮西勋贵功臣集团如蓝玉、冯胜等人尽数诛杀。换言之,只要蓝玉或冯胜其中一人尚存,朱棣便不敢轻举妄动发动靖难之役,即便有此胆量,蓝玉或冯胜中的任何一人都能完全制服朱棣。
朱允炆的母系血统与朱雄英截然不同,他的外公是元朝的投降将领吕本。吕氏,朱允炆的母亲,起初只是朱标的侍妾。在太子妃常氏不幸去世之后,吕氏才得以被册封为太子妃。然而,吕氏家族在朝廷中并无稳固的根基。因此,明朝的开国功臣们自然不会听从一位母系家族根基薄弱、年岁尚轻的皇太孙朱允炆的指示。
朱元璋坚决决定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却放弃了年岁稍小的、流淌着常遇春血脉的朱允熥。因此,既然朱元璋已选定朱允炆为皇太孙,便不得不为朱允炆清除那些未来可能不服从命令的淮西勋贵和功臣集团。淮西勋贵功臣集团在朱元璋的清除下几乎不复存在,此事后朱允炆继kg5r.NeT35位时无人能够抵挡朱棣的挑战,甚至众多武将和功臣在朱棣与朱允炆的争斗中选择了中立,这主要是因为朱允炆的母系家族缺乏根基,而他本人年轻继位,缺乏威望,因此无人支持他。
再者,即便朱标在继位仅一年后便离世,且合法地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也难以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朱允炆是经过朱标认可的传位者,而且当时蓝玉和冯胜都还健在,他们完全有能力遏制朱棣的野心。
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仅十个月便驾崩,皇位随即传给了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心怀篡位野心,在朱瞻基即位后,企图再次挑起靖难之役,但很快便被朱瞻基迅速平息。由此事可见,只要朱标能够顺利登基,即便他在位仅一个月便将皇位传给朱允炆,朱棣也无法篡位成功。
若朱标未曾离世,蓝玉、冯胜等淮西的功勋贵族集团无需为他殉葬,那么朱标顺利登基之后,朱棣便需熄灭其野心。在朱标面前,朱棣无论在辈分、能力还us.kg5r.NeT35是支持者等方面,都远不及朱标,他只能是朱标的小弟。即便不提发动靖难之役,为了自保,朱棣或许还需主动将燕王府的护卫兵权上交于朱标。
朱棣之所以被认为是个幸运儿,是因为他意外地继承了皇位。他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的哥哥朱标英年早逝,若非如此,朱标若在世,朱棣恐怕永远不敢发动起义。
写在最后
朱棣敢于在朱允炆登基后发动靖难之役,实乃山中无虎,猴子便称王的道理。若非朱标不幸离世,朱棣断不敢在朱标这位深受淮西勋贵功臣集团支持,且在文武百官及诸王兄弟中享有极高威望的统治下,公然起兵篡位。
朱标若不幸离世,朱棣便无权成为其敌手,他只得将野心抛诸脑后,安心守着燕王的位子。然而,朱标不幸早亡,朱允炆年幼继位。即便朱允炆不主动削弱藩镇,他也会寻找借口篡位,这一切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