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水奔流,跨越三千年时空,连接着周朝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现代非遗传承的匠心智慧。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中国历史上,周朝不仅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铜艺遗产。
01 周朝青铜,礼乐文明的辉煌象征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人获得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发展。
周朝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周人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青铜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点明显:早期沿袭商代风格;中期酒器减少,食器增加,纹饰趋向简朴;晚期则趋于简朴实用,定型化、程式化。
02 匠心技艺,西周青铜的冶铸智慧
周原地区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西周铸铜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分析显示,李家铸铜遗址的铜工具和兵器以锡青铜为主,部分工具经过热加工处理,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周公庙铸铜遗址以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为主,而其它遗址以锡青铜为主。陶范分析表明,与砖、陶器相比,陶范有较高的SiO2含量,较低的Al2O3和Fe2O3含量。
西周中央王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控制金属资源,使姬周文化向周边地区扩张,并与地方诸侯国文化融合。
03 铜魂匠心,刘华的非遗传承之路
时光飞跃三千年,铜艺在现代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发扬。刘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传承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刘华出生于铜艺世家,从事雕刻行业二十多年,一直潜心研究铜雕刻与木雕刻的融合艺术。他发现将“铜”与“木”两种材质结合起来,既能继承手工精细打磨的传统,又能创作出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艺术品。
04 创新融合,让铜艺回归当代生活
刘华不仅掌握了传统铜雕技艺,还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提出了铜木结合的理论,让铜艺品更具观赏性和实用价值。
为了让铜艺回归生活,刘华创建了“刘华铜文化艺术馆”,陈列了近千件铜雕工艺品,还有铜木家具、铜木建筑、香炉香器等家用铜产品。
刘华认为:“要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尤其要避免款式老套、价格昂贵、华而不实三点。”他坚持将铜与木结合,虽然工序复杂,但使工艺有了更多可能性,让铜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05 文化传承,铜艺未来的薪火相传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华广泛收徒,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创作心得,向网友们介绍新作品,甚至免费传授铜制文物修复技巧。
刘华铜文化艺术馆与一些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达成合作意向,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中国悠久铜文化传承教育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他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工艺,感受传统手工艺品的大美智慧。
刘华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以铜为纸,以火为墨,延续着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
他的每一次锻打,都在为民族的文化基因增添新的韧性;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工匠精神”不朽价值的深情礼赞。
铜艺非遗,正因这样的守护与革新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