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底,辽西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东北野战军3纵在侦察中发现廖耀湘兵团的确切位置后,立即组织炮火猛攻,并成功俘虏了兵团司令廖耀湘。失去指挥的十万蒋军顿时乱作一团,最终被全歼,这场战斗成为辽西战役的转折点。不过,这场胜利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细节说法。
关于这场关键战斗的经过,存在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观点认为,3纵司令员韩先楚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在途经胡家窝棚时敏锐地判断出这里就是廖耀湘的司令部,果断下令发起突袭,一举端掉了敌军指挥中枢。另一种说法则强调,是3纵7师21团3营2排排长任炳全带领25名战士在执行任务时,发现胡家窝棚有异常情况,他们当机立断发起攻击,成功捣毁了敌军指挥部。这场功劳之争至今仍无定论,有人坚持认为主要功劳应归韩先楚,也有人主张基层官兵的贡献不可忽视。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8年10月15日,我军成功攻克锦州后,林彪出人意料地制定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在20日获得中央军委批准。在这场战役中,东野投入了多个纵队,其中1纵、3纵和8纵作为先锋部队,分三路向廖耀湘兵团包抄。当时战场形势错综复杂,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为抓住战机,东野指挥部大胆放权,允许各纵队根据战场形势自主决策,实行见敌就打的灵活战术。
各参战部队士气高昂,尤其是3纵司令员韩先楚更是斗志昂扬。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普通战役,更是一场复仇之战。廖耀湘是他熟悉的老对手,在国民党将领中以军事才能著称,曾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当时东野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军。这支国民党王牌部队在抗战时期战功赫赫,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1946年2月19日的沙岭村战斗中,辽东军区以绝对兵力优势包围新6军一部,却因敌军增援被迫撤退,付出了21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而新6军仅损失700余人。同年5月14日,新6军一个团竟成功阻滞了3纵整个纵队的进攻。当时在4纵服役的韩先楚亲历了这些战斗,深知新6军的战斗力,也积累了对付这支劲敌的宝贵经验。
韩先前的战斗经验告诉他,要取得胜利必须直捣黄龙。虽然当时没有内线情报,但通过分析敌军布防和廖耀湘的指挥习惯,韩先楚将目标锁定在胡家窝棚。这个交通便利的小村庄,既便于指挥所隐蔽,又能保证通讯联络畅通,是设立指挥部的理想地点。
10月25日,韩先楚果断下令部队向胡家窝棚集结。他在战前动员时对政委罗舜初说:如果判断准确,这次突袭将出奇制胜。我们必须敢打敢拼,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
10月26日下午,罗舜初命令7师21团副团长徐锐率3营抢占胡家窝棚交通要道,成功切断了敌军补给线。随后3纵炮兵对疑似指挥部区域实施密集炮击。在猛烈炮火下,廖耀湘的指挥系统陷入瘫痪,被迫使用明语通讯,这让我军准确掌握了敌军动向。
与此同时,廖耀湘调遣新编22师试图稳住阵脚,但这支精锐部队已遭6纵重创。当廖耀湘准备突围时,3纵再次发起猛攻,将敌军彻底合围。
10月27日拂晓,廖耀湘及其高级幕僚在混乱中被俘。值得注意的是,韩先楚最初只是推测敌军主力位置,直到获得任炳全排的战场情报后,才最终确认指挥部就在胡家窝棚。
10月26日下午,任炳全率领尖兵排快速推进至胡家窝棚附近,发现该地异常:敌军车辆频繁进出,运输大量武器装备。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任炳全判断这里极可能是敌军指挥部。他立即带领25名战士隐蔽待机。
当晚8时许,一辆载有军官的卡车驶入村庄。任炳全果断下令开火,毫无防备的敌军瞬间溃散。随后他们又截获一辆载有火炮的卡车,立即架炮轰击敌指挥部。虽然只有一个排的兵力,但凭借机枪和迫击炮的火力压制,加上夜色掩护,敌军误以为遭遇我军主力部队。
在持续交火中,敌指挥部被彻底摧毁。任炳全排最终确认这就是敌军高级指挥所。与此同时,7师副团长徐锐也发现异常并上报,进一步印证了情报。在各部队协同作战下,廖耀湘兵团最终被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