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建立初期,为了抵御北方柔然部落的侵扰,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地区陆续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这些边防线上的军镇就像一道铜墙铁壁,守护着王朝的北方边境。
在这些军镇中,有六个最为重要,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境内)、抚冥镇、柔玄镇和怀荒镇。它们像六颗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北疆,构成了平城外围的立体防御体系。由于战略地位特殊,北魏朝廷对这些军镇格外重视,史书记载: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信贤能,拥麾作镇。
最初,这些军镇的将领大多由鲜卑贵族担任。他们不仅手握重兵,还经常在都城洛阳兼任要职,享有特殊待遇,社会地位非常显赫。在这里,勇猛的将士们可以通过战功获得晋升机会,还能通过联姻结成军事集团,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然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新都位于黄河以南,有了天然屏障,加上柔然与高车交战自顾不暇,北方军事压力大减。六镇的战略价值就像过时的兵器,从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烫手山芋。留守的鲜卑贵族与迁往洛阳的贵族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更是雪上加霜。门阀制度让边关将士的晋升之路被堵死,武人身份反而成了被歧视的理由。有人可能会问:为何这些将领不随迁洛阳?因为只要北方游牧民族存在,军镇就还有存在的价值。朝廷随时可以将这些军镇改制为州郡,剥夺他们的军权。
更糟糕的是,边镇环境恶劣,连年物资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将士们既要戍边又要屯田,生活苦不堪言。失去特权的将领们开始贪污腐败,进一步激化了与镇民的矛盾。
矛盾终于在正光四年(523年)爆发。柔然入侵时,镇将于景拒绝开仓放粮,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次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先起义,很快攻占武川、怀朔二镇,各地纷纷响应。
面对起义,北魏朝廷竟勾结柔然进行镇压。525年,十万柔然铁骑突袭武川、沃野,起义军节节败退。此后五年间,北方陷入混战,直到尔朱荣平定葛荣之乱,这场动乱才告一段落。曾经固若金汤的北方六镇,就这样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