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说起走霉运,有谁比得上朱元璋?别人一辈子能经历的所有的倒霉事儿,他几乎都经历了。小时候家里穷,五天之内,全家子几乎饿死光了,就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偏偏父母死了连埋的地方都没有啊,最后还是邻居看不过眼,一起节衣缩食凑的钱,买了地主的一小片儿坑洼地,用草席子一裹就完事儿。人刚埋下去,雨水就跟着咕嘟咕嘟的灌了下去。
埋了父母以后,家里没吃的,也待不下去,只能出去讨饭,两兄弟还不能一起走,两张嘴太能吃了。只能从此分道扬镳,一辈子没见过。
朱元璋从此一个亲人也没有了,为了活着,他只能挨家挨户的去讨饭,其他人也不富裕,换来的是一顿又一顿的白眼,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淤皇寺当和尚,只为了能吃饱饭。
元朝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还能娶妻生子,那都是大爷一样的存在,所有体力活都是朱元璋的,每天劈柴、挑水、扫地,周而复始,到了晚上,他趴在柴房里的草堆里,根本直不起腰。
但是朱元璋挺知足,看着窗外的月光,他或许也曾祈祷,要是能这样一辈子也不错,不是吗?起码他还能活着,还有饭吃。
可惜,老天爷并不眷顾他,很快他就连这碗饭也吃不了了。
天下大乱了,寺庙里没有了香火,为了活着,方丈只能安排小和尚去化缘。偏偏化缘也是讲人情的。哪个小和尚去哪里化缘,方丈说了算,是有固定的区域划分的。有关系的,人家就安排到富裕一些的地方去,像朱元璋这种没关系的,就安排到贫穷的地方去。
时隔三年,朱元璋再次回到家乡滁州,就是为了讨饭。这一呆又是三年,也是这三年,他把家乡的地形烂熟于心,为将来的大业打下了一些基础。
等回到寺院,朱元璋已经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他本想在寺院的柴房好好“调养”一下,偏偏他的发小汤和给他来了一封信,说是他已经在义军的郭子兴部当了千总,也叫朱元璋一起去吃兵粮。
朱元璋不想去,造反是要死人的,他只想乖乖地活着。于是果断把信拿起来烧了,装作没看见。但是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说他和反贼私通,要去官府举报领赏银。
朱元璋顿时慌了,元兵对汉人一向是宁杀错,不放过。在这特殊时期,就更没有活路了。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去濠州投奔郭子兴。
也是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从以前的朱重八改为朱元璋,意思很好,诛灭暴元的利器。
朱元璋在军中表现优异,作战勇猛,很得郭子兴的赏识,步步高升。也是在这里,他和自己的多个发小团聚,还娶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马皇后。
可是,随着朱元璋的能力表现越突出,不止是郭子兴的儿子开始嫉妒、排挤他,就连郭子兴也忌惮他,多次动了杀心,要不是马皇后救他,朱元璋早死了。
一看这里待不下去了,朱元璋只能离开濠州另起炉灶。他没有带任何军队,只带走了自己的十几个发小和妻子马皇后。
经过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娃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巅峰,一统天下,建立明朝。
马皇后也是此刻真正成为皇后,并且儿女双全,那些发小们个个拜将封侯,功成名就。还以为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总算苦尽甘来了,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洪武元年十二月,他最好的兄弟兼未来亲家常遇春在北伐归来的途中暴毙,这个打击对朱元璋不小。常遇春是开国第一猛将,屡立奇功,不管是对朱元璋个人还是国家来说,这个损失都太大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朱元璋开始了他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的噩梦。
洪武十一年,儿媳妇常氏难产而亡,这是朱元璋当皇帝后,家里死去的第一个至亲。
洪武十五年七月,嫡长孙朱雄英感染天花夭折,同年十一月,朱元璋挚爱的马皇后去世。
就这一年的功夫,中年的朱元璋丧失了他的结发妻子和宝贝大孙子,关键是这个大孙子还是朱元璋钦定的第三代继承人,从小重点培养的存在。
丧妻之痛和丧孙之痛对朱元璋打击太大了,他陷入疯魔,杀了无数的贪官污吏,几乎一夜的功夫,长了半头白发。
可是朱元璋并没有灰心,因为他还有儿子朱标,那是他倾注一生的心血培养的继承人,是他一辈子所有成果精华聚于一身的大成作品,只要朱标在,他的希望就在。
可是老天爷和朱元璋过不去,就是要掐断他所有的希望。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去西安巡视,回来就染病不起,最终不治身亡。朱元璋真的疯了!这种打击有谁能够承受,鳏寡孤独,人生最苦,朱元璋一个人尝了个遍。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本是人的一辈子最苦的经历,可是朱元璋经历的还是加强版。他是幼年丧全家、中年丧妻、丧儿媳、丧嫡长孙、晚年丧子,而且不止死了一个儿子。
粉刺的是,他的二子秦王那么骁勇善战的一个塞王,竟然在洪武二十八年死于后厨妇人之手,他的三子晋王竟然在洪武三十一年暴毙,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硬是走在了朱元璋的前头。老天爷是一点儿折磨都不想让朱元璋错过呀!
朱元璋的父母、姐妹、兄弟、发妻、嫡子、嫡孙几乎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还有比这更苦的吗?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这是和老天爷有仇,所以要在朱元璋死前受尽世上的磨难。
甚至就连和他关系好的兄弟也不能活着,对那些开国功臣,其实朱元璋是想让他们善终的。开国第一时间,不仅大方的封侯拜将,还给他们赐地,每个人得到的都是横跨三省的数万亩良田,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免死铁券,只要不造反,他们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朱元璋是真的不想杀他们,他也曾嘲笑刘邦容不下功臣的行为,是希望自己的功臣可以善终的。
可是这些功臣没有理解朱元璋的苦心,把所有的恩赐当成了嚣张跋扈的资本,最终走上造反的道路。
朱元璋从当初对功臣不杀的态度,也是随着他们的嚣张不得已发生转变,从当初的绝对不杀,到后来的不得不杀,再到必须杀。这一系列的转变,不是朱元璋的残忍,而是有些事情不得不为,哪怕再痛苦,为了孙子以后的皇位安稳,为了天下太平,这些桀骜不驯的功臣只有死。
哪怕吞下血泪,背负所有骂名,他们也必须死。这是朱元璋为了国家必须承受的,即使遗臭万年,他也只能这么做。论说走霉运,谁又有朱元璋的霉运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