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门将:古代战场上的重要角色
牙门将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其名称来源于军事防御设施“牙门”。牙门通常是军营中的重要据点,负责在此指挥士兵作战的将领就被称为牙门将。担任这一职位的人通常需要勇猛善战,能够亲自上阵杀敌。后来,牙门将逐渐演变成主将身边的副将或偏将,协助统帅指挥军队。历史上,蜀汉名将王平、刘封之子刘林、赵云次子赵广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句安,也曾是蜀汉时期的一位牙门将。
句安:蜀汉末期的牙门将
句安(音gōu,一作勾安),生卒年和出生地均不详,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十分有限。我们只知道他在蜀汉后期担任牙门将,并在大将姜维麾下效力。尽管他的生平细节模糊,但他在蜀魏战争中的表现却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姜维北伐与句安的使命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卫将军姜维率军北伐曹魏。为了巩固前线,姜维在麹山修筑了两座城池,并派遣牙门将句安和李歆等人驻守。同时,他还试图联合羌胡等少数民族势力,共同进攻曹魏的雍州地区。然而,曹魏方面很快察觉到了蜀军的动向。
曹魏的反制策略
面对姜维的进攻,曹魏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商议对策。陈泰分析道:“麹城虽然坚固,但距离蜀中遥远,粮草运输困难。羌胡部族畏惧姜维的征调,未必真心归附。如果我们围而不攻,切断他们的补给,就能不战而胜。即便蜀军派兵增援,山路险阻,也难以迅速支援。”陈泰曾多次抵御蜀汉北伐,对姜维的战术十分熟悉,因此他的判断相当准确。
围城与断粮
郭淮采纳了陈泰的建议,命他率军包围麹城,并派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切断蜀军的粮道和水源。句安等人多次出城挑战,但陈泰坚守不出,导致蜀军粮草逐渐耗尽,陷入困境。姜维得知后,亲自率军从牛头山赶来救援,与陈泰对峙。
陈泰的战术布局
陈泰深知兵法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下令全军坚守营垒,避免正面交战。同时,他派人联络郭淮,建议从南面渡过白水,沿河而下,与郭淮形成合围之势,彻底切断姜维的退路。这样一来,不仅能活捉句安等人,甚至可能一举擒获姜维。
姜维撤退与句安投降
郭淮迅速执行陈泰的计划,率军逼近洮水。姜维见形势不利,担心被围歼,只得率主力撤退。由于姜维的突然撤离,句安等人孤立无援,最终被迫向曹魏投降。这次北伐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让蜀汉损失了句安等将领。
句安在魏灭蜀之战中的角色
景元四年(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调集18万大军进攻蜀汉。此时,句安已归顺曹魏,并随钟会进攻汉中。起初,钟会与姜维在剑阁对峙,战局陷入僵持。然而,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迫使姜维回援。钟会趁机追击,最终加速了蜀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