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武将和谋士。武将方面,有蜀汉的五虎上将、曹魏的五子良将和八虎骑等;谋士方面,曹魏有司马懿、荀彧、郭嘉等智囊,东吴则有周瑜、张昭、鲁肃等名士。那么蜀汉的顶级谋士都有谁呢?在众多蜀汉文臣中,有四位被后人尊称为蜀汉四相,也叫蜀汉四英。
关于蜀汉四相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蜀志》。这部专门记述巴蜀地区历史的典籍中写道:当时百姓将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并称为四相,又称四英。后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也引用了这个说法。由此可见,蜀汉四相指的就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这四位重臣。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何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以及以奇谋著称的法正,都没能入选四相之列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世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生动写照。诸葛亮字孔明,因隐居隆中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战略基础。此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了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一系列关键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临终前,他在白帝城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写下感人至深的《前出师表》,开始了辅佐后主的重任。此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又写下《后出师表》,并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这位鞠躬尽瘁的贤相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军营,用生命诠释了死而后已的忠贞。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慧眼识珠的伯乐。他特别赏识蒋琬的才能,称赞其为百里之才。在诸葛亮的提拔下,蒋琬逐渐崭露头角。刘禅继位后,蒋琬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时,蜀汉内外交困,正是蒋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定了政局。 刘禅对蒋琬极为倚重,先后授予他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益州刺史等重要职位。可以说,蒋琬是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为维持蜀汉政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祎是蜀汉另一位重要谋臣。作为费伯仁的侄子,他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奉命出使东吴。就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费祎在东吴朝堂上舌战群儒,连孙权都赞叹道:先生德才兼备,必将成为蜀汉的栋梁之臣。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出任后军师。公元244年,他巧施计谋大败魏国大将军曹爽,一战成名,被封为成乡侯。 董允年轻时与费祎齐名。诸葛亮北伐期间,他负责处理丞相府日常事务,为前线战事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保障。在后主刘禅时期,董允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继续为蜀汉政权效力。 那么,为何才能出众的庞统和法正未能入选蜀汉四相呢?论智谋,庞统与诸葛亮齐名,素有凤雏之称,当时就有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说法。而法正更是被史学家陈寿认为可与曹魏第一谋士郭嘉比肩。曹操曾感叹:我网罗天下英才,唯独没能得到法正。这充分说明二人的非凡才能。他们之所以未列四相,可能与任职时间较短或去世较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