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反复出现在我的推荐列表里,标题大意是说埃及建造金字塔时中国还很落后。看到这个标题就知道作者对远古历史缺乏了解,所以一直没点开。但今天又被系统推送,实在避不开,只好仔细阅读了一遍。看完后我决定写篇文章,带大家看看四千多年前的中国究竟创造了哪些惊人成就。 首先要明确一点:四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智慧和成就绝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埃及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卓越。
当时全球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各地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在世界各国都束手无策时,唯独中国展开了系统的治水工程——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这个工程规模有多大?西起积石山,东至大海,北抵雁门,南达湘江,覆盖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这个纪录保持了几千年,至今无人能破。 洪水冲毁了原有河道系统。大禹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规划入海水系。他们撰写的《山海经》有个重要用途:记录洪水前的地形地貌,为河道规划提供参考。大禹带领众人先疏通堰塞湖,将积水引入新开凿的河道。这些支流最终像毛细血管汇入动脉一样,注入长江、黄河等主干河流。遇到山脉阻挡时,他们就开山劈石,硬生生打通水道。 为了让长江黄河容纳更多支流,大禹团队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比如黄河原本是从兰州向东,经陕西商洛直入河南平原。现在著名的几字形河道,就是大禹治水时改造的结果。为减少泥沙入海,大禹将下游分成九条支流(九龙奔海),到入海口再合而为一。虽然后世黄河又多次改道,但这个九河归一的智慧设计仍令人叹服。 长江治理同样艰难。从源头到湖北段,团队要穿越崇山峻岭。有些河段可以绕行山谷,有些则要直接开山。古人把岷江当作长江源头,正是因为大禹是从岷山开始治理的。如今重庆一带的陡峭江岸,很多都是当年治水时开凿的痕迹。 有人觉得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但如果没有这项工程,怎会有今天百川东到海的景象?那些高山峡谷若真是自然冲刷形成,需要多高的水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崖壁明显是人工开凿的痕迹。 关于治水细节,大禹在《禹贡》中有详细记载。这里有个趣事:有学者因《禹贡》出现菏字(战国才有的文字),就断定不是大禹所写。但要知道,《山海经》最初刻在青铜鼎上,后经甲骨文、竹简等多重转抄,用字有变化很正常。 比起金字塔,大禹治水蕴含的科技含量毫不逊色。而同时期中国还有另一个超级工程——昆仑墟。根据《山海经》记载,这是座虚四方的建筑,最初我以为是中空的山体,后来才明白这描述的正是一座金字塔。不同于埃及的尖顶金字塔,这里是方顶结构,顶部有平台,四周有玉石栏杆和护城河,仅有一条重兵把守的通道,显然是重要人物的居所。 旁边还有座特殊高台,坡度陡峭,只有特定人员能进入。这很可能是远古文明的航天发射基地。此外,在登葆山(女巫通天地)和陕西榆林等地,可能也存在类似设施。遗憾的是,由于贺兰山多次地震,加上缺乏系统考古,这些金字塔尚未出土。航天基地更是杳无踪迹。但大禹治水的成果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面对确凿的文字记载、遗址遗迹,若还以神话或自然形成来解释,就未免太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