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座塔,但实际上它与塔毫无关系,只是满语音译过来的地名。这个地方位于今天黑龙江省海林市的古城村一带,在清朝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正式设立宁古塔这个行政区域。最初是为了防御沙俄的侵扰。后来随着清朝统一全国,朝廷无法再通过战争获取奴隶,就开始把流放的犯人发配到这里,强迫他们给驻守的士兵当奴隶。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颁布《刑部现行则例》,正式将宁古塔列为流放地之一,这样既能增加当地人口,又能加强边疆防御。
流放制度自古就是五大刑罚之一,目的是让犯人远离家乡,到一个气候、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因此古代流放有个惯例:南方人往北方流放,北方人则往南方流放。
但清朝时期的宁古塔比其他朝代的流放地更加可怕。一方面因为清朝疆域辽阔,流放距离更远;另一方面清朝保留了奴隶制度这种落后的制度。所以当时的人一听说要被发配到宁古塔,往往都会痛哭流涕,甚至精神崩溃。
清代诗歌《流民叹》中写道:谪戍宁古塔,眉与诸兄泣血颠连。离开家乡还不是最可怕的,宁古塔最让人恐惧的是它恶劣的自然环境。清初有个叫吴桭臣的人记载:那里气候极其寒冷。从初春到三月,整天刮大风......七月份就有白鹅飞来......八月份就开始下大雪。九月份河流全部结冰。直到三月底,草木都还没发芽。
东北本来就是我国最冷的地区,而清朝时正值历史上的第四个寒冷期,所以那时候的东北比现在还要冷得多。但被流放的人连厚衣服都没有,因为他们要用仅有的衣物和财物换取食物等生存必需品。《流民叹》中生动描述了这种惨状:驱驰数百里,囊底无一钱。空山绝四邻,豺虎时盘旋。寡妻病哀惫,丁男衣不全。有地皆蓁荆,手足徒胝胼。
更糟糕的是,宁古塔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清朝档案中保存着当地官员的公文:(流民)吃的多是糠秕,能碾出的米很少,靠稀粥勉强维持了七八个月,现在已经断粮,男女都陷入绝境,命在旦夕。就连朝廷的奏折都说:又闻宁古塔地远严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
除了恶劣的气候,繁重的劳动是第二重折磨。康熙五十九年,一个叫李潢的人因为受不了正红旗士兵济猛哥家的繁重劳动,在康熙六十一年逃往蒙古,但最后还是被抓了回来。而且,在押送过程中,押解官兵随意欺辱犯人和他们的妻子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