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经过整编,正式组建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担任军长。这支英雄部队最初下辖四个主力支队,每个支队都由久经沙场的革命将领统领:第一支队司令员是后来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帅的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是闽西革命先驱张鼎丞,第三支队司令员是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老革命家张云逸,第四支队司令员则是坚持大别山游击战的高敬亭。
这些支队司令员个个都是革命传奇人物。陈毅早在1928年就与朱德一起领导了震撼全国的湘南起义,随后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领导人。张鼎丞与邓子恢、谭震林并称南方三杰,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人之一。张云逸的革命经历更为传奇,从同盟会时期就投身革命,历经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还参与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高敬亭则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猛将,在鄂豫皖苏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那么,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四位支队参谋长的生平事迹:
第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是江西吉安人,190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0年,刚入党一年的他就参加了吉泰红军游击队,后随部队整编加入红四军。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他因作战勇敢从班长一路晋升为连长。长征前夕,这位年轻的指挥员被调任红一军团红一团参谋长,与著名战将杨得志搭档。到达陕北后,他又升任红一师副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发坚被派往新四军任第一支队参谋长,协助陈毅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他兼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在武进一带创办随营学校,培养抗日骨干。当时当地有个大刀会组织横行乡里,胡发坚本欲和平收编,但在收缴武器时发生冲突,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第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的革命道路颇具传奇色彩。他最初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在中央苏区,他从班长做起,凭借战功升任营长。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曾任闽西南游击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参谋长,为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1941年11月,在江苏溧阳塘马村,他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与政委廖海涛一起壮烈牺牲。
第三支队参谋长赵凌波的人生则充满戏剧性转折。这位四川籍军人早年参加川军,在与红军作战时被俘后选择参加革命。他在红四方面军历任要职,曾任师政委。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15师687团副团长,后调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还曾短暂担任军部参谋长。但在皖南事变中,他被俘后叛变投敌,甚至企图以苦肉计潜回新四军,最终被识破,在押解途中因反抗被击毙。
第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同样是一位传奇战将。他1930年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表现突出。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他随高敬亭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他协助高敬亭整编部队,任第四支队参谋长。在皖中地区,他率部多次重创日伪军。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四位参谋长虽然人生轨迹各异,但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中有人壮烈牺牲,有人晚节不保,但都曾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透过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可以更立体地认识新四军这支英雄部队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