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沉痛的历史篇章之一,这场战争不仅彻底改变了东亚格局,更深刻影响了中朝两国的历史进程。在众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中,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常常被提及:1894年朝鲜半岛爆发的东学党起义。这场看似普通的农民起义为何会引发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东学党起义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让我们深入探究这段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细节。
东学党起义之所以得名,源于其领导组织东学党的特殊背景。19世纪60年代,朝鲜庆州人崔济愚创立了融合儒释道三教精髓的东学思想体系。这位富有远见的宗教领袖目睹西方列强和日本对朝鲜的步步紧逼,以及天主教在半岛的传播,决心创立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想体系。东学不仅强调人乃天的平等理念,更巧妙地将天主教的部分元素融入传统东方哲学之中。在朝鲜王朝日益腐朽、外患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既传统又革新的思想迅速在饱受压迫的农民和下层民众中传播开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
随着东学影响力的扩大,朝鲜统治阶级的恐慌与日俱增。1864年,当局以异端邪说的罪名处决了崔济愚。然而镇压并未能扼杀东学运动,其弟子崔时亨继承衣钵,继续发展组织。到了1890年代,日本对朝鲜的经济掠夺变本加厉,东学信徒开始高举驱逐倭寇的大旗,将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这一时期,东学内部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全琫准为首的南接派主张武装反抗,而以崔时亨为代表的北接派则倾向于和平改革。这种分歧为后来的起义埋下了隐患。
1894年初,全罗道爆发的农民抗税斗争成为起义的直接导火索。郡守赵秉甲横征暴敛,强征劣质大米充抵赋税,导致民怨沸腾。2月15日,全琫准率领两千余名东学信徒攻占古阜郡衙,夺取军械库,正式揭开了武装起义的帷幕。面对来镇压的八百官军,起义军巧妙设伏,在泰仁、白山等地连战连捷,队伍迅速扩充至万余人。他们提出的惩办贪官、驱逐倭寇等口号深得民心,起义浪潮很快席卷整个朝鲜南部。
朝鲜王朝先后派出的两支精锐部队均在起义军面前溃不成军。特别是在黄土岘战役中,起义军运用灵活战术全歼官军主力,缴获大量先进的美制武器装备。4月28日,起义军攻占南方重镇全州,震动朝野。就在起义军势如破竹之际,朝鲜王室紧急向宗主国清朝求援。而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则以此为借口,大举出兵朝鲜,声称要维护半岛稳定。
日本对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自1875年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日本就不断加强对朝鲜的渗透。1882年壬午兵变后,日本更是借机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到1894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加剧,急需通过对外扩张转嫁矛盾。6月初,清朝应朝鲜请求派兵镇压起义,日本立即以保护侨民为名大举增兵。7月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扶持亲日政权,并在两天后偷袭清军,挑起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东学起义军原计划配合清军作战,但清军的节节败退使起义军陷入孤立。全琫准重整旗鼓,于1894年底发动第二次起义,试图联合各派力量继续抗争。然而缺乏正规训练的农民军在公州战役中连遭重创,最终在日军的残酷镇压下失败。1895年,全琫准英勇就义;三年后,崔时亨也遭杀害。东学党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深刻暴露了朝鲜封建统治的腐朽,也加速了日本吞并朝鲜的进程。这场起义与甲午战争的交织,成为东亚近代史上最令人扼腕的悲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