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早春时节,北京城还笼罩在料峭的寒意中,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肖华接到了一纸调令,奉命前往西北重镇兰州,出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这位从红军时期就投身革命的老战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总政治部担任要职,历任总政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军委副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等关键岗位。此次调动对时年62岁的肖华而言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他军旅生涯中首次离开总部机关,更是他第一次在大军区级单位任职,面临着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
当肖华风尘仆仆抵达兰州时,军区的工作早已由冼恒汉政委主持多年。按照组织安排,冼恒汉继续担任第一政委,肖华则出任第二政委。从两人的资历对比来看,这个安排颇值得玩味。在总政治部工作期间,肖华曾是冼恒汉的直属上级,按常理应优先考虑由肖华担任第一政委。然而冼恒汉自1952年就扎根西北,先后担任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后升任兰州军区政委,在西北地区深耕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还兼任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等党政要职,在军地两界都建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相比之下,肖华虽是总部来的空降领导,但在兰州军区这个客场作战,暂时屈居第二政委也在情理之中。
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三个月后,情况就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977年6月,冼恒汉被免去所有职务,肖华顺理成章接任第一政委。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肖华赴任前,中央领导就曾暗示他的任期可能在两到四年之间。这暗示了此次调动的深层用意:中央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坐镇西北,对兰州军区进行必要的整顿。冼恒汉在回忆录中提到,新任政委需要在军区部队和甘肃省开展揭批查运动,重点清理所谓的冼家帮和西北帮等派系问题。
当时,全国各军区都在推进拨乱反正工作,但兰州军区的进展明显滞后。肖华到任后,立即着手加快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节奏。与此同时,干部队伍重建也是当务之急。随着部分干部在运动中受到处理,急需选拔培养新的骨干力量。在这方面,肖华可谓驾轻就熟——他不仅长期主管全军干部工作,更在总干部部部长任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干部选拔机制。他亲自指导军区政治部制定培养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轮岗锻炼等方式,短时间内就为军区储备了一批年轻干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肖华调离总政后,中央对总部机关也进行了人事调整。壮族将领韦国清接任总政治部主任,这位长期在地方工作的外来领导,以其超然立场确保了全军政治工作的公正性。这种安排也意味着肖华完成兰州使命后,很难再回到总政系统。按照最初的两到三年任期规划,1980年前后他就该考虑新的去向。但当时总政主任已由韦国清担任,副主任职位对肖华这样的资深将领来说又略显委屈。而军委秘书长一职仍由罗瑞卿牢牢把持。
时间来到1982年,随着干部年轻化政策的全面实施,时年67岁的肖华主动选择激流勇退。考虑到他多年劳累导致的健康问题,组织上同意其转任全国政协工作。虽然以他的资历完全可以继续担任要职,但这个安排既照顾了他的身体状况,又能让这位老革命继续发挥余热。在政协岗位上,肖华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格魅力,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