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同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他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屡建奇功,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挽救了革命武装力量。这位深受党中央信赖、广大指战员爱戴的杰出将领,却在1958年突然辞去所有职务,从此淡出公众视野,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深入探讨。
刘伯承早年就怀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目睹四川境内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惨状。这位热血青年常常在深夜辗转难眠,思考着如何才能实现救国理想。1923年,他在成都养病期间,常常伫立在窗前,望着萧瑟的秋风卷起满地落叶,内心充满迷茫与困惑。就在此时,一位挚友前来探望,向他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理想。刘伯承虽然深受触动,但出于谨慎的个性,他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决定深入考察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1924年,另一位从华北归来的友人向他描述了北京、上海等地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这些生动的革命实践让刘伯承深受鼓舞。1925年,他亲自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考察,与中共领导人深入交流,随后又南下广州实地参与工人运动。通过这一系列亲身经历,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6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1927年南昌起义中,刘伯承与周恩来、贺龙等同志并肩作战,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后,他被派往莫斯科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马列主义。学成归国后,他先在红军大学培养军事干部,后出任总参谋长,与朱德同志共同指挥反围剿作战。1934年,他因反对错误军事路线受到不公正对待,但在长征前夕临危受命,重新担任总参谋长。在危急关头,他制定了周密的突围计划,指挥红军主力突破敌军重重封锁,为革命保留了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与邓小平同志共同领导129师,在华北战场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期间,他们指挥中原野战军转战中原,在淮海战役中与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主力。随后又率部解放大西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这是对他卓越功勋的充分肯定。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讨论中,刘伯承基于在苏联的学习经历,主张借鉴苏军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一主张受到质疑。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刘伯承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考虑到身体健康状况(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严重受损,腿部也有旧伤),他主动辞去军职。晚年他深居简出,潜心著述。1986年10月7日,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帅与世长辞,享年94岁。1987年,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位革命元勋的历史功绩得到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