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军事事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襄樊前线与曹魏大军激战正酣时,曾向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发出紧急求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蜀汉的年轻将领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荆州失守。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理、军事和情感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从地理形势来看,上庸三郡与襄樊战场确实存在天然的阻隔。两地之间横亘着巍峨的秦岭余脉和汉水流域,直线距离虽约五百里,但实际行军路线更为曲折险峻。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汉水流域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若贸然出兵,不仅行军速度缓慢,更可能遭遇曹魏伏击。刘封刚刚平定上庸地区不久,对当地地形尚不熟悉,这也增加了军事行动的风险系数。
就军事战略而言,刘封的顾虑并非全无道理。上庸三郡(上庸、房陵、西城)是连接汉中与荆州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该地区归附蜀汉仅半年有余,地方豪强尚未完全归心,曹魏降将申耽、申仪兄弟仍暗中与曹魏保持联系。若刘封倾巢而出,后方空虚的上庸极可能被曹魏乘虚而入。届时不仅救援不成,反而会丢失这块战略要地,使蜀汉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在个人情感层面,刘封与关羽之间确实存在难以化解的心结。作为刘备养子,刘封原本有望成为继承人,但关羽曾公开表示封乃螟蛉之子,不可立嗣的反对意见。这番言论无疑在刘封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当关羽陷入绝境时,这种积怨很可能影响了刘封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刘封的副将孟达也持反对出兵的意见,这更坚定了刘封作壁上观的决心。
从更深层次看,这次救援行动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新归附的东州集团(以孟达为代表)与元老将领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继承人问题引发的潜在冲突。诸葛亮后来指出刘封刚猛难制的评语,暗示了刘备集团对这位养子的忌惮。当荆州失守、关羽战死的噩耗传来后,刘备急需有人为此重大失利负责,而拒绝出兵的刘封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刘封的悲剧还在继续。在失去上庸后,他狼狈逃回成都,却不知更大的危机正在等待。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刘备赐死了这位曾经的养子。据《三国志》记载,刘封临刑前悲叹: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而刘备虽然为之流涕,但为了政权的稳定,还是做出了这个残酷的决定。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政治斗争中亲情与权力的残酷博弈。
与此同时,蜀汉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张飞也遭遇不测。章武元年(221年),就在准备东征为关羽报仇之际,张飞在阆中军营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值得注意的是,史书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常因小事鞭挞士卒,最终酿成悲剧。有学者推测,这起刺杀可能得到东吴间谍的暗中策动,因为两名刺客竟能带着张飞首级顺利穿越战线投奔东吴,实在匪夷所思。
刘备在短短两年内接连失去两位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其悲痛可想而知。据《三国志》记载,听闻张飞死讯时,刘备只是喃喃道:噫!飞死矣。这简短的三个字,蕴含了难以言表的痛楚。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标志着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荆州之失使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彻底破灭,而夷陵之败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所有这些,都始于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天,上庸城内的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