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深秋,晚清重臣左宗棠在福州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离世后,慈禧太后亲自下旨,追赠其为太傅,并赐予文襄的谥号。朝廷随即派员清点其遗产,结果发现这位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身后财产仅有九处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白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九套房产加上两万两白银确实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但若放在左宗棠这样的朝廷重臣身上,这份遗产究竟是多是少呢?
从表面数字来看,这笔遗产确实不少,但若与左宗棠应得的收入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左宗棠每年享有150两白银的基本俸禄。更值得注意的是,清朝为鼓励官员廉洁奉公,特别设立了养廉银制度,左宗棠每年可领取高达16000两的养廉银。此外,他还因军功卓著获得每年700两的恩赏俸禄,以及因兴办教育、发展工业等政绩而获得的10000两额外俸禄。如此算来,左宗棠一年的合法收入就高达26750两白银。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收入如此丰厚,左宗棠却并未积累下多少个人财富。据记载,在临终前,左宗棠曾召集四个儿子到病榻前,语重心长地交代遗产分配事宜:我这一生积蓄不多,总共两万五千两白银。你们兄弟四人各分五千两,剩下的五千两就用来办理我的后事吧。长子左孝威闻言不禁动容:父亲大人为国为民操劳一生,难道不该为自己多留些积蓄吗?左宗棠淡然一笑:钱财乃身外之物,重要的是我们为天下苍生做了些什么。
对比当时官场风气,更能看出左宗棠的清廉。一些地方小吏被抄家时,动辄抄出十万雪花银,而左宗棠这样的一品大员,留给后人的遗产却只有两万六千两。这鲜明对比说明,同样是做官,志向不同,留下的财富也截然不同。贪官污吏一心敛财,自然家财万贯;而像左宗棠这样心系百姓的清官,留下的遗产自然就少得多。
有人或许会认为左宗棠的九处房产价值不菲,实则不然。他在长沙司马桥的宅邸,是由好友骆秉章和胡林翼各出五百两白银购置相赠,加上儿子左孝宽花费两千两修缮,总共才值三千两。第二处是邻居戴敬堂的房产及长沙府城隍庙旁的一块地皮,合计仅花费三百两。在湘阴老家的三处田产——柳庄田屋、石湖田屋和板桥田屋,每处都朴实无华,总价值不过千两白银。据记载,左宗棠还曾专门与管家商议购置家族墓地事宜:我打算在湘阴板石坳为夫人周诒端购置一块安息之地,那里风景秀丽,风水上佳。管家回应道:老爷,那边的地价确实公道。左宗棠沉思片刻又补充:还要为孝威夫妇在天鹅池附近选块墓地,再在河西购置一块家族墓田。可见这些房产中,不少是为家人长远考虑而置办的。
左宗棠遗产之所以如此有限,与其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当时清廷积贫积弱,朝中如李鸿章等重臣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多有掣肘。为此,左宗棠经常不得不自筹军费,甚至自掏腰包补贴军需,但这些个人投入对于庞大的军费开支而言,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1880年5月的一个黎明,年近七旬的左宗棠率领大军离开肃州(今酒泉市),向新疆进发。这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载着黑色棺材的马车——这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表明了他收复伊犁、誓死报国的决心。行军途中,左宗棠常在军帐中愁眉不展。一次,副官进帐请示:大帅可有吩咐?左宗棠长叹:军饷短缺,如何是好?副官建议:不如上奏朝廷请求增拨军费?左宗棠摇头:如今国库空虚,朝廷哪有余力支援?后来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才从英国汇丰银行借贷到1375万两白银的军费。他在家书中写道:西征之路艰险异常,人人视为畏途,然此乃吾辈之责。我甘愿承受万般艰辛,既为子孙积福,亦为世人立一楷模。
从交友之道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左宗棠的挚友彭玉麟以三不要著称——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本可安享晚年的彭玉麟毅然出任兵部尚书,率军抗法。左宗棠正是这样一位重义轻利的君子。
子女教育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史料记载,左宗棠共留下163封家书,其中大多教导子女一介不取,一尘不染的为人之道。他常对家人说:为官不贪,乃本分之事,并告诫子孙:欲使子弟成才,必先使其经历寒苦艰难。这些教诲,正是左宗棠一生清廉自守的真实写照。
左宗棠的廉洁品格,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并非出身显贵,但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六岁便开始研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在县试中夺魁,后通过府试成为秀才,二十岁中举。虽然后来几次会试落第,但这些经历反而坚定了他报效国家的志向,一旦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便格外珍惜,全力以赴。
左宗棠一生从未大办寿宴。在他六十寿辰时,次子左孝宽特意花费两千两银子装修长沙老宅,想给父亲一个惊喜。不料左宗棠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在国困民艰之时如此铺张浪费,实在有违家风。他严厉训斥儿子,强调为官之家更应厉行节俭,以身作则。
据统计,左宗棠每年数万两的养廉银,95%以上都捐资助学或用于国事急需。在无人监督、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仍能如此克己奉公,这正是儒家慎独境界的最高体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据史料记载,李鸿章去世时遗产高达千万两之巨,其家族财产总计约两千万两。时人容闳更称其遗产达四千万两。李鸿章之兄李瀚章遗产七十万两,其麾下淮军将领郭松林遗产也有四百万两。当时民间流传的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人),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尖锐讽刺。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陕西、河南、福建等他曾任职之地的百姓纷纷前往祠堂祭奠。在其家乡湖南,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发挂起白幡,表达对这位清官廉吏的深切哀思。左宗棠用他清廉自守的一生,为为官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